自然教育行业会重新洗牌,你准备好了吗?

2020-06-03



疫情的局势忽明忽暗,经济受挫已是铁定的事实,上苍之手为各行各业“重新洗牌”,对于“自然教育”来说,那些等不及、撑不住的人已自动出局。有人会留下,也有新生力量会进来,这对自然教育的“行业发展”是件好事,关键是面对这样的变化你是否有所准备?



01 /

“疫情”会使“自然教育”成为“全民自然教育”吗?


坏消息是:

  • 对“疫情”认识的模糊,对“野生动物、病毒、各种宿主……”的一知半解,使原本就陌生的“自然”变成了“可怕的世界”;

  • 为了“防护”和避免“交叉感染”,一次性物品、塑料制品的使用“一夜回到解放前”;

  • 急于“拉动经济”人人皆带货,暗流涌动的“消费主义”可能给人们带来再次的资源和环境的代价……


“好消息”是:

  • 不得已的足不出户让很多自认为的“宅家高手”也禁不住想冲进“自然”;

  • 激起了一些人的反思:与自然“战斗”是暂时的,“和解”才是出路,也许我们该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多些了解;

  • 因为“停课不停学”使很多亲子关系沦为“天敌关系”而相爱相杀,渴望找到何为真正“教育”的出路……


因此不管是因为“恐惧”还是因为“渴望”,“自然教育”都会变成“全民的需求”。

然而“全民”还有另一层意思:“自然教育”除了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目标之外,形式手法可以无限多;承载方式可以不受限。说白了就是“大家都需要,人人都能做”。


图片

自然教育的参与者也能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传达者(图源:“水的喆里”丽江单飞营)



02 /

大家都需要,人人都能做的“自然教育”,更需要“专业”的人才!

真实需求:很多人认为乔布斯很牛是因为他“创造了需求”,其实不然,他只是把人们内心深处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需求”挖掘了出来,“自然教育”的“专业性”也在于此:不仅努力挖掘人们的内在需求,也力求更大视野地照顾到可持续发展“地球”的内在需求。

核心价值:有人说“我自己也能带着孩子在自然里玩,为什么要花钱跟着你去玩?”有理!不过因为害怕不敢走进自然怎么办?对“在自然里玩什么、怎么玩”束手无措该如何?最关键的是“为什么玩?要有什么获得和成长?”才是核心,这就是“教育”的价值和“专业”的优势了。

消费选择:人们的钱包紧缩使很多人的消费选择趋于理性和审慎,这倒是件好事。对于“自然教育”行业来说,因憋坏了而冲出家门的人们,很快会冷静下来从最初的关注“做什么”转向“为什么做”,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专业”的机构或个人予以信任和认可。

图片

为什么在自然中玩,要获得怎样的成长?需要有专业的支持(图源:盖娅森林幼儿园)

03 /

是否愿意更“专业”?这往往是一种“选择”


“只要玩得嗨又会运营,我就不愁客户”的受众群的确存在;“我就走高端,满足那些不差钱又想追求中产阶级生活需求”的也会有拥趸者;然而远望日本三十几年的“自然教育”历程,真正“生存”下来的必定不是投机者。

越是看起来蓬勃的局面越是要冷静对待,看别人又开网课又组织各种活动就百爪挠心了?然而“抢一把、抓一下”带来的短时利益,很有可能造成自己在行业中“定错位”的不堪后果。到底要如何“选择”?结合我自己的经验,认为具有“专业性”应有以下几点:

1、看得远、眼界宽

我记得我做设计师的时候就明白一个道理“当你紧跟潮流的时候,你就已经落后了”,“自然教育”正是因为具有“前瞻性”才产生的。

很遗憾有不少人把它看成是一个概念,或者是一种形式,于是看着别人热热闹闹自己跟着忙忙碌碌却非常受挫,因为认识不同,所呈现的“自然教育”面貌和“专业性”也会不一样:

(1) 是把“自然教育”当作只是“户外玩耍”?还是可以认识到它的核心是回归“教育”本质——教人成人?能从3岁看到30岁的样子;关心的不仅仅是我们“人”的成长需要什么,也关心“地球”需要什么样的“人”?

(2) 是把“自然教育”当作一门“课外班”?还是可以认识到它是最“基础”的教育?我们这些地球过客如何认识地球这个家园?如何了解包括人和其他生命、非生物环境彼此相依,是一个整体?学习怎样的生活才是“友善”的?

(3)是把“自然教育”当作只是“看看花、认认鸟”?还是可以认识到它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不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所谓“深层需求”就是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小到个人成长中的困难,大到社会发展所遇的困境。

图片

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可以成为教育的素材(图源:绿色生活夏令营)


2、花时间、下功夫

我记得当年我的研究生导师对我说“这件事你做上15年,你也是专家”。因此所谓“专业”的人,指的就是在某个领域“更热爱、更专注,更持久投入”因而更有建树的人。

在“自然教育”领域经常遇到一些人,今天用一个“概念”到处贩卖,也可以组织起三五个家庭热闹一番,但很快“弹尽粮绝”,于是下一次又挥舞另一个“学说”大旗折腾一阵……看起来是想走“捷径”,结果往往是原地踏步一事无成。

其实道理很简单,当你想到“这个我也能做”的时候,别人也会想到而且比你花样更多。这世上最值钱的东西就是“时间”,在大家都想“最小投入最快变现”的时候,那些默默耕耘的人随着日积月累,反而有了自己的干货和特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慢了反而快”。

“热爱”是动力,“专注”是能力,而“持久投入”是功夫,是最简单的道理和最难做到的。与人为师者自己得先是一个闪光的生命,不断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能带给别人什么,然后就如巴菲特所说“哪怕办法笨,认准了,反复做”。

图片

为人师者,更要有热爱、专注和更持久的投入(图源:绿色生活夏令营)

3、理性选择、逆向而行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不能用问题发生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因此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捕捉到目前大家面临问题的根源,你就会发现原来“专业性”的体现往往是“逆向而行”。

(1) 社会状态普遍浮躁、追求物质和感官刺激,如果你的“自然教育”也去追逐这些不仅解决不了人们的问题,还会因为追求物质和感官刺激的特点是要“不断升级”,从而使自己陷于要不断“推陈出新”的被动中。

但如果反其道行之,让“大自然”的万般奥妙来涤荡人的心灵,提升人们的生命力量,发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能结合、可以促进成长,那么哪怕如“盖娅”的“绿色生活夏令营”,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教案,也会有很多孩子反复来参加。

(2) “商品社会”使得很多人误解凡事皆可以“产品化”;只要概念、包装好就可以刺激“消费”;成功与否要看“数字”。如果你也因此用“拿来”的课程体系,在意漂亮的公众号推文、“一次参与者过百人”的数字……你很快会感受到“收益”和“初心”之间的差距而倍感挫败。

你应该明白“自然教育”正是因为突围惯性思维回归真正的“教育”才得以生存的,真正的“教育”是不会有“界限”和能随意“复制”的,它是一个真诚的生命对其他生命的人生启迪,有时候华丽的“数字”反不如“口口相传”来得更有力量。

(3)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的钱好挣”,于是花精力去揣摩家长的需求去赢得他们的买单。你也许可以抓住家长的痛点是希望解决“亲子关系”的矛盾,但在各种课外班中加上“自然”一课也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更何况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孩子”身上。

“盖娅”坚持“亲子共育”的近六年来,注重家长不是“陪读”而是“学员”的理念,为他们设计内容。家长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认识和心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不仅“教育”的效果更好,“亲子关系”也获得了改善。也因为家长的参与和理解,还给机构带来了生源稳固的良性循环。

图片

大小同行,一起成长(图源:盖娅森林幼儿园)


04 /

面对可能的“疫情常态化”,

在“自然教育”中如何立足“专业”?

通过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的“自然体验师”培训学习的人已逾千人,很开心依然有不少伙伴在从事与“自然教育”相关工作,然而面对“变化”如何可以安然笃定?

1、不要用“自然教育”来“创业”:尊重“教育”是个“专业活”这个常识,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学校的“老师”,都需要有几年的专业学习还要有很长时间的实习才能正式为“师”的。“自然教育”也不能因为参加个培训“觉得好”或“有块地”就“拿起来就做”。

最少要给自己1~3年边学习边实习的积累时间。尤其是跟着有经验的人“实习或者研修”特别重要,这比上任何课都更有效,事半功倍。

2、“想清楚”和“了解自己”很重要:有不少“自然体验师”也摸索了好几年但成效甚微。往往是考虑“什么可以拿过来做”超过“我适合或能够做什么”,结果是“扬短避长”,既没能解决“先生存”的问题,也没有很好的经验和受众群体的积累。

首先要避免对“需求”的误读并迎合,抛弃想通过“模仿”成功经验缩短征程的想法;其次是分析自己的特长,尤其是自己的阅历和长期从事某些事情的经验如何转化;在分析自己拥有“资源”的特色时,千万慎重对营地或农场的盲目“投入”。

3、敏锐洞察“身边的”需求:有不少自然体验师更痴迷照猫画虎地做“自然教育”,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真实需求和机遇。那些还在纠结“玩什么游戏”“做什么活动”的伙伴,别忘记最重要的核心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伴随着“疫情常态化”和“全民自然教育”需求,小规模的、应对身边需求的专业“自然教育”工作者会很受欢迎。比如可以指导三五个家庭如何进入自然、在自然中能做些什么的“家庭自然体验师”;可以应对社区建设、垃圾分类和邻里关系的“社区自然体验师”等等。

无论是专职还是业余做,“专业”的素养一定是在悄悄变化的“自然教育”行业中占主导地位,而且“自然教育”行业也会迎来打破壁垒的,更多样、更灵活的,更具有生命力的行业面貌。


文:冬小麦

封面图来自冬青摄影


图片

都是“干货”,希望与大家分享~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