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福 | 他是中国第一代环境工程大学生,为水奋斗近30年

2020-06-19

1610645825182714.png


2020年6月,刘康福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20年“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他从2005年的“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认识了自然之友,被梁从诫先生的“真心实意,身体力行”理念所感召,成为了自然之友会员,在武汉追随“自然之友武汉小组”徐大鹏老师开始自己的环保公益之旅,用他的专业能力为民间环保提供帮助。

之后多年,刘康福还为武汉几家环保NGO提供技术支持,发起成立了2家环保社会组织,是武汉3家环保社会组织的理事。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众多环保志愿者,2018年底,他们共同组建了以湿地保护为核心关注点的“武汉湖河论坛”这一非注册团队,并于2019年底自愿走进自然之友,成为“自然之友武汉湿地保护小组”,简称“湿地武汉”。


图片


今年“国际湿地日”之际,刘康福老师写下多年来和志愿者们一起守护湿地的故事,让我们重读这篇旧文,感受他们的艰辛与执着。


我们宝贵的湿地啊,已经再也经不起伤害了


现今,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亡羊补牢的思想体系和法规政策,开创了以高质量发展代替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湿地作为一个已被严重削弱的战略资源又获得了重新重视,然而过去几十年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发展模式、政绩考核体系,不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扭转,可是我们宝贵的湿地啊,已经再也经不起伤害了。


众所周知,湿地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生态价值,包括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多种类型,武汉所处长江中游的湖泊、河流、沼泽、水库、池塘、稻田等都属于湿地。湿地孕育了无数生命,包括人类。


图片

武汉拥有多个国家湿地公园。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湿地保护是一场战争,即使最后取得胜利,也不可能被称为赢家,各方最后都是输家,因为过去湿地单独能够起到的调蓄洪水、孕育生命、调节气候、储存碳量等诸多功能,现在只能由残存的湿地和高度发展的人类科技来共同支撑,一旦人力这一支撑有所闪失,祸将至也


在这些参与方中,有一支不起眼的保护力量——民间环保志愿者,多年来一直竭力保护着身边湿地,力所能及地减缓她被伤害的程度和速度,尽管力不从心,但从不放弃。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图片

2019年10月,湿地保护的志愿者到一所中学进行科普讲座后留影。(前排右4是自然之友原理事、自然之友武汉志愿者小组原召集人、绿色希望行动武汉小组负责人、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获得者徐大鹏老师。右3为刘康福。)


我是中国第一代环境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来到武汉为水奋斗了近三十年,亲自参与了包括武汉市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在内的污水处理历史和以“武汉水专项”为起点的武汉地表水的治理与保护历史,但同时也亲眼见证了武汉市湖泊沟渠水面大规模减少、水质持续恶化至目前有限好转的过程,我不敢说为武汉市的环境保护做出了多少贡献,螳臂之力、真心付出而已。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有我的战友、我的兄弟姐妹,他们是我的团队,下面就来分享一下我们的故事。






武汉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武汉湿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位,有166个湖泊和165条河渠,湿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近4成,每年有逾10万只冬候鸟来到武汉越冬。其中不乏黑鹳、白鹤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和小天鹅、鸳鸯、灰鹤、白琵鹭等众多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


目前,武汉沉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同时具有“国际重要湿地”身份,武汉市还有东湖、蔡甸区后官湖、江夏区藏龙岛、江夏区安山、东西湖区杜公湖等国家级湿地公园,以及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其它一批自然保护地。


因此,我们选择以湿地保护为重点,就是保护武汉最大的生态资源和最亮的城市名片






案例一:2018年天兴洲保护


天兴洲是在长江武汉段下游天然形成的一块江心大沙洲,洲长约8.5公里,平均宽2.1公里,洲滩面积约26平方公里,洲上原住民已全部迁至岸上,非汛期仍有人在岛上居住和劳作。因防洪等限制因素,多年未作大规模开发,生态状态良好,每年冬季在洲头的裸露滩地上都能观察到多达二十余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黑鹳。


图片

2019年10月29日,在天兴洲上,两只黑鹳混在普通鸬鹚群中。颜军/摄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2017年年底,武汉市刮起了一股大规模开发天兴洲之风。在2017年12月10日召开的武汉全域旅游大发展工作会上提出要把天兴洲打造成为“长江风情岛”,建设“长江邮轮游艇中心”,使武汉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邮轮旅游集散中心。12月12日,“武汉长江主轴远景概念规划”开始公开征集市民意见,其中位于天兴洲上游洲头的大片沙洲将成为武汉城市阳台之一——天兴洲阳台。行政效率之高,令人叹服。


为了探究这种开发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团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现场考察,从民间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协助政府更加理性地看待天兴洲及其深度开发。


我们分别从生态环保和水利行洪两个方面分析了依照目前的开发思路将会给天兴洲和长江带来的严重问题。



生态环保方面



1、生态保护红线


依据2016年9月开始实施的《湖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行)》,“洪水调蓄”范围应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而天兴洲即属“洪水调蓄”范围(在下面的水利行洪部分另有表述)。2017年5月由国家环保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指出:根据生态功能重要性,将涵盖“极小种群物种分布的栖息地”在内的、有必要实施严格保护的各类保护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据此,天兴洲应属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无疑。


图片

黑鹳资料图  来自网络


关于天兴洲是“极小种群物种分布的栖息地”的事实依据来自于武汉观鸟会。根据武汉观鸟会的观察记录,天兴洲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在武汉难得的最大自然栖息地,2017年冬季最多时观察到23只黑鹳和1只同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东方白鹳,该种群较为稳定,主要活动在天兴洲洲头的大片沙洲。黑鹳是大型涉禽,每年深秋、冬季、初春在武汉生活5~6个月,目前国内种群数量约为600只左右,世界范围内也仅在两千只左右,被列为国际濒危物种。


2、基本生态控制线


2016年10月实施的《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第12条规定,河流及其保护范围为必须严格控制与保护的生态底线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保护条例》第三章《河道保护》第20条之规定: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


显然,位于长江江心的天兴洲和白沙洲应属长江河道的管理与保护范围,进而应属《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规定的生态底线区,应受严格保护。除五类特殊项目之外,不得建设其他项目。经对照后不难发现,长江风情岛、长江邮轮游艇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城市阳台等显然不在可以建设的范围之内。


但根据《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落线规划》,天兴洲圩堤以内划为生态发展区,圩堤以外的江边沙洲划为生态底线区。此《规划》与《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不尽相符。生态发展区尽管允许建设生态型休闲度假项目、必要的公益性服务设施和其他与生态保护不相抵触的项目,但这类低强度的利用限制显然也是不能满足长江邮轮游艇中心和城市阳台的开发需要的。



水利行洪方面



长江武汉段的设防水位为25.00米,警戒水位为27.30米,保证水位为29.73米。天兴洲在《武汉市防洪应急预案》中被定义为“民垸”,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洪水时具有蓄洪行洪的作用,洲上建有土堤型圩堤,堤顶平均高程28.5米,堤防保护面积9.77平方公里。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国家对长江中下游干堤之间严重阻碍行洪的洲滩民垸进行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建设,天兴洲被确定为单退民垸(已实施),即退人不退耕,并修建了分洪口和退洪闸。


根据武汉市防洪预案,天兴洲分洪运用水位为27.00米,即武汉关水位达到27.00米并预测将持续上涨时,天兴洲扒口蓄洪。在水位回落后,垸内蓄水通过退洪闸排出。2011年出台的《长江洪水调度方案》规定,汉口水位达到28.50米时,扒开东荆河口至武穴河段长江干堤之间洲滩民垸进洪,充分利用河道下泄洪水。


有资料显示,武汉关27.00米仅相当于武汉河段2~3年一遇的洪水位,也就是说,每2~3年天兴洲就可能要扒口蓄洪一次,这种使用频度是相当高的。


图片

 2017年长江发生洪水,图为航拍武汉白沙洲天兴洲被淹。图片来源:新华网


根据《湖北省分洪区安全建设与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分洪口门区域和洪水主流区内,不准修建或设置有碍行洪的建(构)筑物、树障、渠堤等,已有的应清除。第十一条规定:分洪区应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农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经划定的分洪口门区域和洪水主流区内的土地,只限于农牧业及其他露天作业使用。


防洪度汛是天大的事儿,在上游荆江分洪区和杜家台分洪区经常为了保卫大武汉而开闸泄洪、致使国家和人民背负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大武汉自身又有何理由不全力畅通长江干堤之间的洲滩民垸?反而要在两洲之上搞大规模开发,建设所谓的长江风情岛、长江邮轮游艇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城市阳台呢?难道这些还不属于有碍行洪的建(构)筑物吗?


综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暂停目前对天兴洲和白沙洲的开发建设方向与工作,避免更大的社会成本投入。


2、依法尽早制定《天兴洲和白沙洲发展规划》,明确两洲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杜绝不以法律为底线的拍脑袋、大手笔开发建设。


3、《天兴洲和白沙洲发展规划》须经“规划环评”等法定程序,经过充分的公众参与,保证程序合法,再经政府批准成为法定依据。





以上分析和建议,我们通过一定渠道反映给了长江委和武汉市水务局,都得到了正面回应,武汉市水务局表示:严格按照长江委的要求,审慎办理涉河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事宜,坚持安全第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落实共抓长江大保护的要求。


时至今日,黑鹳年年如约而至,天兴洲依然保持着仅有少量农业生产的低度开发状态,武汉市民仍然拥有一处可以耳闻江水舔岸、眼观黑鹳翩跹的静谧田园。



案例二:2019年江岸区黑臭水体调查


背景

1、《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即“水十条”)要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2、《武汉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要求:(1)至2018年年底,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高于90%;(2)鼓励群众监督治理成效、发现问题,形成全民参与治理的氛围。





为了从民间角度查看武汉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效果,我们选择了作为市政府所在地的首善之区——江岸区作为调查重点,依靠志愿者无偿提供的便携式检测设备,计划在5-7月的三个月时间内,对江岸区黄孝河明渠、幸福二路明渠、四季港、建设渠、十大家明渠、塔子湖明渠、岱山渠、平安渠等全部8条明渠进行检测和评估,并形成报告。


我们首先从江岸区水务局获取了8条明渠的长度、方位等基本信息,并依靠“武汉湖河论坛”旗下的“武汉碧水青山骑行队”的主要骨干成员组成了项目执行小组,以骑行方式开始了我们的调查之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志愿者骑行调查黑臭水体监测效果(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现场检测项目包括:时间、水温、大气压、GPS定位、河宽、深度、流速、溶解氧DO、电导率、氨氮、pH、氧化还原电位、透明度等,其中大部分参数依靠有浓厚公益情节的商业界朋友无偿提供的便携式水质分析仪YSI来完成,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检测点位尽可能按照国家印发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沿黑臭水体每200~600m间距设置,每条黑臭水体至少3个检测点,取样点设置在水下0.5m处(水深不足0.5m时,设置在水深1/2处)。


图片

志愿者在检测水质。


项目期间正值武汉高温季节,队员们尽管个个都是骑行能手,但头顶烈日,依然需要凭借强大的思想理念和团队精神,一条渠一条渠的去找,一个点一个点的去测,一次行动就是一整天,骑行里程都在50~100公里,中午自带干粮,晚上AA小聚。很多地方都是泥泞不堪,甚至需要弃车步行,更有些地方无法深入,我们还用上了无人机进行低空搜索。


图片

图片

道路泥泞,得推着自行车才能过去。


从5月3日至7月14日,我们分几次对8条水体进行了艰苦的探查,最后根据《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规定的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和氨氮等四项理化指标对各个取样点和每条明渠的黑臭级别进行评估,形成了完整的《武汉市江岸区河渠整治效果民间评估报告》。


此后,我作为江岸区政协委员,将此报告正式提交给了江岸区政协,作为“2019年江岸区政协调研课题”的成果,以期进一步督促、改善江岸区的黑臭水体治理与长治久清。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


“武汉湖河论坛”的活动内容与方式多种多样,既松散又集中,既严肃又活泼。“松散”体现在无注册、无专职、无资金,“集中”体现在有理念、有活力、有能力,以“水和湿地”为中心,适当向观鸟、净滩等相邻方向发展;“严肃”体现在我们参与的更多是湿地调查、政策参与、真相探寻等深层次生态议题,“活泼”体现在我们有骑行、徒步、自驾、跑步、登山、观影、开讲、AA聚餐等多种活动方式。我们不贪大只求精,不奢求影响力只讲真心付出,在为生态环保出力的同时,取得了解自然、健康身心、团队交流的多重效果。


图片

净滩活动


图片

图片

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科普


图片

水质监测


图片

图片

湿地保护相关讲座和科普


以“武汉湖河论坛”为班底、刚成立不久的“自然之友武汉湿地保护小组”(即“湿地武汉”),一定会继续秉承优良传统,在自然之友的支持下,在核心工作小组的带领下,为长江大保护做出微薄贡献。

试想,如果湿地都遭到毁灭性破坏,调蓄功能丧失,湿地生物灭绝,湿地碳汇释放,结果将如何?我们深知,保护湿地就是保留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希望,也是保护全人类的未来。


谨以此文献给2020年“国际湿地日”,让我们共勉。

文/自然之友武汉湿地保护小组召集人 刘康福

图: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上面的新闻视频中,跟随蓝天救援队往武汉市急救中心运送医疗物资的志愿者,是武汉市民刘康福和他的儿子小刘。刘康福在视频中说,“这个社会除了政府主导以外,其他的各个方向,都需要不同的人,来协助政府,来维护好这个社会。”他的儿子小刘说,“我们一家人都坚信,应该为这座城市奉献点什么。”



感谢汇丰中国支持绿色公民行动


图片


END

360截图2021011508505441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