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s | 在地环保行动没有标准答案,她正与伙伴一起探索更多可能

2024-06-22

采访/撰稿:雨落诗(自然之友志愿者·轮值传播官)

受访者:陈君超(自然之友肇庆小组工委)

编辑:阳春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及自然之友肇庆小组提供



“你这么认真地做这个工作,有很可观的收入吗?”


那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陈君超像过往许多次一样,为一场净滩活动去踩点和做准备。在肇庆的西江江畔,这个问题略显突兀地、随着猎猎江风一道传入她的耳中。


她说,其实只有一些微薄的活动经费。


提问的人和她是多年的微信好友,想来已经通过朋友圈的“点赞之交”,默默对她坚持的事情观察了许久。对于陈君超这样的回答,她又提出了下一个问题:“那你为什么要一直做这件事?”


她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只是单纯地想着,自己是在做一件好事,为什么要问“为什么去做”,好像做一件好事必须要有一个理由似的。


2019年河流净滩日,陈君超作为讲师在肇庆西江组织了一场净滩活动


“其实我能理解,他提出这个问题其实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做这件事,虽然我可以完全不带目的去做这件事,但是不代表我可以完全脱离那个思考方式,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事情,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后来漫长的时光里,她总是反复想起这一幕,不过,她至今仍旧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定要说的话,总有些事情我义不容辞,既然已经走进了这个领域,那就一直去做。”



01


起点:两个孩子的母亲的教育理念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陈君超曾经做过电视台的新闻记者,也许是外向开朗的性格和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敏锐,让她比大多数人更早留意到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但她环保事业真正的起点,是对自己两个孩子的教育。


如今的她拥有很多的身份:广东省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自然教育讲师,自然之友肇庆小组工委……不过“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是她最重要的标签之一。


教育小孩,是陈君超开始关注自然教育的起点,她想让小朋友认识和了解真实宽广的世界,特别是大自然,觉得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她发现肇庆本地的自然教育几乎是空白的,那时没有人专门去做这个事情。当时广州和深圳地区已经有了相关的机构,她想,肇庆没有人做,自己为什么不能去做呢。于是她开始去参加其他城市相关的活动和培训,去看人家是怎么做的,想着再回到肇庆,可以自己创办一个自然教育机构。


2019年10月,陈君超创立的无忧花自然学堂与广东湿地保护协会合作在肇庆开展自然科普系列活动


她还报名了台湾荒野保护协会徐仁修老师团队的自然教育种子导师培训,通过连续八个月深度的课程学习、每月一周的线下培训,她学习了自然教育的基本理念、自然教育的观察方法、自然笔记的创作、自然艺术活动的策划及设计等。


不知不觉中,经过七年的探索和历练,她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公民,慢慢变成了一个专业、成熟、经验丰富的环保志愿者


在帮助两个小孩成长的路上,陈君超也经历着自己都未曾想到的蜕变。



02


动:环保与教育的完美融合


2018年起至今,陈君超已经参与过不计其数的环保公益活动,由她主导和发起的活动也不胜枚举。


2019年,陈君超第一次接触到国内的体验式环境教育活动,并于当年把首场体验式净滩活动引入肇庆。此后的几年里,她在肇庆陆续开展了6场垃圾分类宣讲、3场旧衣改造、2场咖啡渣变废为宝、4场自然物艺术创作、3场旧物交换等零废弃体验式环境教育活动。


2020年8月,陈君超在肇庆四阅书店组织零废弃旧衣变布袋活动


像“零废弃生活”这样带有教育性质的综合类活动最受大家欢迎,内容丰富有趣,参与者也会觉得比单一的环保活动更有意思;尤其是以亲子家庭为单位参与,既能让参与活动的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也能从中学到关于自然的知识。


陈君超把自己学到的自然教育方法运用于环境教育活动,并组织发起了零废弃、净滩、生态观鸟、自然观察、生态读书会和无废花园等一些常态化活动。


2020年6月,陈君超和志愿者到西江渡口巡河和净滩(右一为陈君超)


“做活动要先去观察,观察后才有概念,才知道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是怎么样的。”陈君超每年都会在肇庆开展三到四次的体验式净滩活动,净滩并不是简简单单叫上一群人一起去河边捡垃圾,而是先让大家去看,去了解河滩的真实生态环境,分析现在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想要解决它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去做,然后再通过体验式的捡拾,感受这份劳动的辛苦并发现问题所在。捡拾结束回去之后大家还会聚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加深对环保的理解。


一种自然而然的凝聚力,就在这样的分享交流中诞生。



03


伙伴:环保从不是一个人的事业


起初结束在北京的学习回到肇庆,陈君超只有自己一个人,想要撑起肇庆自然教育这片全新的天空着实不易。于是她踏上了寻找伙伴的旅程。


“我跟很多人讲了这件事。”陈君超对这个过程只有这样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但我们都知道这大概率不是一个处处顺畅的故事,也无从知晓“很多”究竟有多少人。但理念相同的人大都天生会有相互吸引的磁场,机缘巧合之下,她结识了几个肇庆本地的环保志愿者,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开始着手组织本地的环保活动。


电力设计院的职工刘慧,是陈君超在环保活动中认识的伙伴之一。当时为了让更多人参与本地环保活动,陈君超会在朋友圈和公众号等渠道发布自己执笔的《写给志愿者的一封信》,刘慧正是看到这封信才参与进来,现在已经成为肇庆小组的工委,也是陈君超很好的搭档和伙伴。“她喜欢读书,现在是生态读书会的主力,她真的很用心,业余时间来做这件事,还帮我分担了很多后勤工作。”谈起与自己同行的伙伴,陈君超比讲自己的故事还要自豪。


生态学博士、肇庆学院的副教授梁国华也是肇庆小组的核心志愿者之一,他与陈君超的环保理念高度契合,也非常认可她组织的环境教育活动。“只要是你的活动,叫我一定会来。”他这样对陈君超说。梁国华的参与为肇庆小组和肇庆学院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既让大学生们有了实践的机会和课外的收获,也对环境教育这个议题有了更真切的认知。


2024年3月,梁国华组织蝶类和蜜源植物主题活动


经年累月投身在公益环保这项事业,让陈君超结识了越来越多的朋友,这些朋友也成为了她丰富和发展自然教育事业的“人脉”,给她的环保活动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有些朋友喜欢拍鸟,我们就会组织公益观鸟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讲一些观鸟的故事,让大家去了解鸟类和生态的关系,把我们所知道的知识通过活动的日积月累带给大家。”


今年的劳动节假期前夕,曾经的海洋动物表演领域资深从业者邵然应陈君超的邀请来到肇庆,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我与一头鲸鱼的命运交集》的自然故事演讲活动。邵然通过讲述自己与白鲸苏菲的故事,让大家了解了“华南第一女驯鲸师”如何变成“深圳然爱同声自然保护社群”发起人,她的经历和反思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引发了大家对动物福利和生命尊严的深刻思考。


2024年五一劳动节前,邵然参加《我与一头鲸鱼的命运交集》自然故事演讲


“这个活动带给我很大信心,今后会争取让更多的伙伴来讲故事,让我们的自然环境教育更生动。”陈君超说。


自然之友肇庆小组筹备成立以来,陈君超经常把自己在北京学到的环保知识和理念教给志愿者,让他们可以独立去开展活动。“我希望让更多肇庆人去接触、了解环境问题,这样以小组的形式把大家凝聚起来,而不是靠着自己个人的力量去做。”


2023年3月陈君超受邀到北京为20位自然之友三期净滩讲师培训做指导,讲解垃圾分类等科普知识


陈君超始终坚定认为,环保从不是一个人的事业。她自己更像一粒种子,经过阳光雨露的浇灌后开枝生长发芽,不断加入进来的志愿者就像枝叶一样茁壮成长,最终成为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


如今的肇庆,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在自然教育领域一片空白的城市,越来越多的组织如雨后春笋一般拔节生长,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生机与希望。



04


坚持:不问答案,不问结果,只是去行动


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资深环保志愿者,陈君超觉得,自己的变化非常大。


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她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经常被邀请去幼儿园、小学甚至大学去做生态环境方面的授课。与最开始站上讲台时的青涩不安相比,现在的她已经没有什么害怕的场合,对于很多专业知识也是信手拈来。


2019年11月,陈君超受邀进校园为学生们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她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无论什么级别的主办方,只要邀请我,我都会说没问题,我会很勇敢地接下这一个个机会。毕竟作为环保讲师应该不分场合去宣讲,经得起一切考验。”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业是一帆风顺的,包括陈君超的环保事业。不过在她看来,那些起起伏伏也算不上挫折,最多算是一种挑战。


作为活动的筹备者,需要关注到每一个影响活动能否成功展开的细节,比如有报了名的志愿者临时有事不能来,需要立即找人补位,有时候实在找不到人,就只能自己顶上。


“只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陈君超语气轻松地谈起这些“小插曲”,仿佛那些曾有过的压力早已烟消云散,“好在大家现在都愿意去配合我的工作,小组已经慢慢形成了这样的氛围。毕竟环保公益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好所有工作,而需要每个人都做一点。”


伙伴的支持是让她长久坚持下来的重要动力源泉。而她最重要的伙伴,正是她人生的伴侣和家人



“为什么一直做这件事?”曾经在西江江畔被问及的、那个她自己找不到答案的问题,站在旁边的丈夫卢辉在当时就给出了他的回答——“她喜欢就好。”


这句话她铭刻至今。


陈君超介绍,丈夫卢辉喜欢自然观察,发自内心觉得这个事情很好,后来出于他自己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认知,找到了自己的行动方向,还成为了自然之友玲珑计划的三期伙伴。


推荐阅读:

极端天气频发,这位骨科医生送给脆弱老人一份特殊“礼物”


自然之友肇庆小组于2023年12月24日正式成立


这条环保之路究竟能走多久?五年之后或十年之后,还依然在做这件事吗?


陈君超坦言自己没有想那么远。


“很多人会觉得,以我的能力去做生意,或者做一个赚钱的事业,也许会有更大的成就,但做环保事业物质方面的回报也许相对微薄。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如果用这么多年的时间去做另一件事情,会不会更有成就?但同时又会问自己真的甘心吗?”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陈君超收到一条微信,来自一个不算熟识、平时也很少联系的人。


他发来了自己小孩的照片,并对她说:“陈老师,几年前我带大宝参加过你的活动,现在我又带着小宝来参加你的活动了。”


总有些力量经过时间洗礼后,会带来一个很好的答案。


“他带着孩子来参加活动,表达出的是对我所做的事情的认可,这种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陈君超说,自己经常被这样小小的反馈推动着往前走,也许这条路真的没有终点。




当年参加自然教育种子导师培训时,徐仁修老师的一句话让她铭记于心:永远带着爱和浪漫去行动。




于是她用漫长的岁月来践行。




不问答案,不问结果,只是去行动,任凭风雨兼程,如此而已。




如果你想参与肇庆小组的活动,或是加入肇庆小组一起为环境保护做点事情,欢迎关注自然之友肇庆小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