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孩子经历的一件件事情比喻成最终会孕育出知识和智慧的种子,那么各种情绪和丰富的感知则是让这些种子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幼年,正是耕耘这片土壤的最佳时期。
——《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
《三个傻瓜》抨击了印度呆板的教育制度,三个傻瓜中有个胖乎乎的傻瓜,他叫法汉。在帝国理工严谨的学术氛围下,法汉不得不放弃梦想,爬行在父母为他铺好的路上——成为工程师。法汉最终冲破牢笼成为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家,扛着相机去寻找儿时的梦想。
心中有种子,迟早会长出花
湿地是陆地系统与水域系统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 生物多样性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具有固碳、调节区域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蓄洪防旱等重要功能。
儿时在田间地头的成长经历,让海狸埋下喜爱自然的种子。成年后“绿色公民”所承载的内涵吸引着他,在自然之友及一众环保先锋朋友的感染下,现在的他不过是一颗种子发芽了。这颗发芽的种子正努力往上长。现在,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参与的方式,通过自然教育切入环保公益,开展湿地生态保护。
自然教育,让人获得感知的力量
自然教育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卡娜夫提出,它是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下学习体验,通过大自然的力量去激发孩子的潜在力,从而培养孩子的品格和习惯。然而很多父母对自然教育的概念存在偏差,认为自然教育并不只是带孩子去户外玩,除了看昆虫、观鸟、学习知识之外,和伙伴一起玩耍,享受新鲜的空气,感知自然的脉动对孩子成长同样有益。
在自然和真实的场景中去领会所学的知识,比简单的灌输更有益。一个对自然有感知的孩子,长大后的决策会更加完整、多元和包容。在面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决策,需要跨界创新的时候,这些优势更能凸显出来,也是自然教育带给未来发展的价值。翟晓欣在思考自然教育价值的时候,总会跳出当下,教育的成效,他选择看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教育的价值,他选择从规律、知性、柔软的角度去看待。
多元决策的思维如何养成?翟晓欣用生态的例子说明了自然教育的价值。看见了蜜蜂窝,我们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想,蜜蜂会扎人,然后去除它呢?还是想想蜜蜂是大自然的授粉使者,因为有了蜜粉,植物才能生存,生态才能形成?这个选择和考虑的角度既是从人的角度考虑的,又是从自然的角度考虑的。打破唯人类中心论,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这种思维来自于从小对自然丰富的感知能力。
行动,勇敢地去接“下落的飞刀”
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就,城市中的自然生境可能不那么“野”。况且孩子体力和时间有限,如何找到充满丰富生态的环境,给孩子带来美好的发现、印象和思考?时间、机会、成本、专业度、理念契合是优质自然活动的考验。
儿童自然教育是翟晓欣看重的部分,如何引导成人关心身边的自然?翟晓欣觉得环境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权衡眼前的便利(如节约多少电),而应该让成人也留意到“它们存在的意义”——这种对自然环境真切的感知爱护才能形成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突破,坚守时间的价值
近年来,大量的湿地被城市化进程蚕食,污染和流通性变差使得城市湿地的水质不断下降。国内知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曾就湿地保护做过诸多努力,包括进行北京首例环境公益诉讼;基于蔚蓝地图开发了湿地地图,通过地图上湿地轨迹和物种打点,呈现北京乃至全国的湿地分布和生物多样性概况。作为自然之友的志愿者,作为一只“河狸”,翟晓欣也在做一些尝试,如开展自然导赏活动,与孩子和家长一起去感受湿地的生机;带动志愿者清理入侵物种福寿螺,开展湿地物种调查等。
“自然教育的时间和场景都很灵活,并不局限于参加特定的活动,参加自然教育也没必要让孩子都变成自然科学家,自然教育的出口有很多,孩子在参与过程中认知了大地和环境,锻炼了身体,和伙伴、自然的相处,都是目标的达成。”翟晓欣认为,这些可能不易量化,但成效就在每个参与者的身体里。
未来,期待它是你、是我、是他,是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