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海狸的自然教育实践:这是唤醒生命间彼此热爱的方式

2021-08-09



如果把孩子经历的一件件事情比喻成最终会孕育出知识和智慧的种子,那么各种情绪和丰富的感知则是让这些种子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幼年,正是耕耘这片土壤的最佳时期。

 

——《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 

《三个傻瓜》抨击了印度呆板的教育制度,三个傻瓜中有个胖乎乎的傻瓜,他叫法汉。在帝国理工严谨的学术氛围下,法汉不得不放弃梦想,爬行在父母为他铺好的路上——成为工程师。法汉最终冲破牢笼成为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家,扛着相机去寻找儿时的梦想。 


图片


傻瓜就是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追寻儿时梦想的渴望。找到一份喜爱的工作并不容易,既然这样,那就把喜爱的事情做好。翟晓欣(自然名:海狸)是自然之友的长期志愿者,环境工程专业,在从事专业相关的水处理工作多年后,以启绿生态个人工作室形式开启自由职业之路,同时也是无痕生态工作室核心成员、无痕山林讲师、康奈尔大学《环境教育》课程学员、亚洲青少年户外引导员、晋才计划自然导赏员等多重身份。他让我们知道了,水生态保护除了在工程公司画图纸、写方案,调设备,也可以在环保公益,自然教育领域有一番作为。


心中有种子,迟早会长出花


湿地是陆地系统与水域系统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 生物多样性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具有固碳、调节区域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蓄洪防旱等重要功能。

大自然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它的意义,河狸是森林湿地的营造师,正是因为河狸不停地搬运树枝,拦河筑坝,在有河狸的水域储水量是没有河狸的9倍。82年出生的翟晓欣喜欢河狸,他觉得河狸萌萌的牙齿、傻乎乎地搬树很温暖。现在他给自己起名叫“海狸”,意为“上海的河狸”。他希望自己像河狸一样为河流生机带来积极的力量,让城市的生态更加美丽和谐。

图片


儿时在田间地头的成长经历,让海狸埋下喜爱自然的种子。成年后“绿色公民”所承载的内涵吸引着他,在自然之友及一众环保先锋朋友的感染下,现在的他不过是一颗种子发芽了。这颗发芽的种子正努力往上长。现在,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参与的方式,通过自然教育切入环保公益,开展湿地生态保护。


自然教育,让人获得感知的力量


自然教育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卡娜夫提出,它是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下学习体验,通过大自然的力量去激发孩子的潜在力,从而培养孩子的品格和习惯。然而很多父母对自然教育的概念存在偏差,认为自然教育并不只是带孩子去户外玩,除了看昆虫、观鸟、学习知识之外,和伙伴一起玩耍,享受新鲜的空气,感知自然的脉动对孩子成长同样有益。




“自然教育更大的意义在于满足孩子的社交需求、求知欲望,这些天然的需求会迸发对自然的热爱,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定的敏感期尤其重要。”在翟晓欣看来,在自然中的体验是满足孩子与自然,与同龄人和父母社交需求的有效途径。这些需要的不满足或将给孩子在学习意愿培养上带来被动。据数据统计,现代中国孩子的日常生活90%贡献给了日常的上课和补习。

在自然和真实的场景中去领会所学的知识,比简单的灌输更有益。一个对自然有感知的孩子,长大后的决策会更加完整、多元和包容。在面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决策,需要跨界创新的时候,这些优势更能凸显出来,也是自然教育带给未来发展的价值。翟晓欣在思考自然教育价值的时候,总会跳出当下,教育的成效,他选择看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教育的价值,他选择从规律、知性、柔软的角度去看待。

图片


多元决策的思维如何养成?翟晓欣用生态的例子说明了自然教育的价值。看见了蜜蜂窝,我们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想,蜜蜂会扎人,然后去除它呢?还是想想蜜蜂是大自然的授粉使者,因为有了蜜粉,植物才能生存,生态才能形成?这个选择和考虑的角度既是从人的角度考虑的,又是从自然的角度考虑的。打破唯人类中心论,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这种思维来自于从小对自然丰富的感知能力。 


行动,勇敢地去接“下落的飞刀”


自然教育虽然为公众所了解和参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对学生而言,周末的时间需要定期参与各类学科辅导,能支配的时间就局限了不少。如何把孩子带入自然中去,如何能结合他们的学习需要取得最大的公约数。




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就,城市中的自然生境可能不那么“野”。况且孩子体力和时间有限,如何找到充满丰富生态的环境,给孩子带来美好的发现、印象和思考?时间、机会、成本、专业度、理念契合是优质自然活动的考验。

科学素养已经日益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堂,成为基础教育课标的一部分。是不是能够把活动引进课堂?海狸在思考这个问题。“公益机构和学校在自然教育方面能互为补充,学校教学目标与机构愿景之间需要契合,在运营模式、经费的可持续方面也要考虑。”翟晓欣提及。但首先需要把自然教育的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变成专业的、具备教育属性的课程,这对非教育专业的自然教育从业者来说是需要学习和提升的。

图片


儿童自然教育是翟晓欣看重的部分,如何引导成人关心身边的自然?翟晓欣觉得环境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权衡眼前的便利(如节约多少电),而应该让成人也留意到“它们存在的意义”——这种对自然环境真切的感知爱护才能形成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在社区的低碳公益活动中,通过对电器待机能耗的分析,让居民知晓电器待机能耗会消耗不少的电能,却没有任何受益,引导大家关注到节能环保中去,节能的环境宣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突破,坚守时间的价值


近年来,大量的湿地被城市化进程蚕食,污染和流通性变差使得城市湿地的水质不断下降。国内知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曾就湿地保护做过诸多努力,包括进行北京首例环境公益诉讼;基于蔚蓝地图开发了湿地地图,通过地图上湿地轨迹和物种打点,呈现北京乃至全国的湿地分布和生物多样性概况。作为自然之友的志愿者,作为一只“河狸”,翟晓欣也在做一些尝试,如开展自然导赏活动,与孩子和家长一起去感受湿地的生机;带动志愿者清理入侵物种福寿螺,开展湿地物种调查等。

自然对时间的概念和人是不同的,对于一片湿地,它所理解的时间来自于太阳、泥土、雨露,是十年二十年的作用和影响,而人类看到的是眼前的风景。翟晓欣努力在寻找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时间概念和自然的时间度量,从而克服质疑“成效在哪里?




“自然教育的时间和场景都很灵活,并不局限于参加特定的活动,参加自然教育也没必要让孩子都变成自然科学家,自然教育的出口有很多,孩子在参与过程中认知了大地和环境,锻炼了身体,和伙伴、自然的相处,都是目标的达成。”翟晓欣认为,这些可能不易量化,但成效就在每个参与者的身体里。

难道我们真的无法衡量成效吗?也不是,在翟晓欣看来,湿地环境的改善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过程,而公众的参与是其中的积极力量。公益组织通过环保的行动和倡导,引导亲自然的行为和生活。N年后当环境保护政策修订和执行的时候,如果更多的市民有生态保护的共识并积极参与,那么时间的价值就会呈现复利式的增长,这种增长是富有伸缩性的。自然教育的意义在于能感知N到底什么时候会来临,并尽可能让N变成5年、3年或者更短,这是一个时间魔术,充满着神奇的魔力,魔法师是每一位绿色公民。成效在时间的魔术袋里。  

图片


河狸是大自然的工程师,它拦河筑坝,促进了小鱼、小虾、蝌蚪、野草有更多的生长空间,不刻意的善意。河狸是社会里的一个人,他尽己之力,专心、专业、专注,持续思考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包容、接纳、感知、善意,刻意地去行动。 

来,期待它是你、是我、是他,是ALL。


1632375884(1).png



图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