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从诫与观鸟组

2023-04-10

8月4日是梁先生的生日,老人是1932年生人,今年(2008年)已经七十有六。中午时分我与自然之友办公室同事一行十来人一起来到社科院宿舍——一栋60年代初盖起的老楼,来庆贺梁先生生日。这是我第一次到梁先生家。走进梁先生的家,我发现这是一栋并不那么宽敞的住宅,家具陈设似乎总有四五十年了。


老人的样子看起来让人感到还是精神矍铄的,然而参与交谈更多的是梁先生的夫人方老师,梁先生基本上只待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了。蛋糕打开,一方精制的、铺着一层薄薄嫩黄木瓜片的、像奶酪一样的蛋糕展现在我们面前,上面写着:祝老爸生日快乐!的确,梁先生在自然之友办公室的各位心中确有一种为父之感。不能想象,这个有十五年历史的中国第一家民间NGO组织,如果没有梁先生如此长久而全身心地投入,会发展至今,枝繁叶茂吗?


往房间中扫视一圈,见墙上挂有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绘画,我暗想,也许正是五四时代一代知识分子的执著追求在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梁先生,让他放着现成的教授不做,要走出一条中国的环保之路来。往书柜里看看,我见到几张梁先生自己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梁方二位先生的合影,两个人都笑得那么灿烂。色彩亮丽的照片人物背景是一个不小的展牌,展牌写着:世界因为它们而美丽!好像展牌后面是建设工地。我好奇地问:“方老师,这是在哪儿照的?”方老师告诉我,这是十几年前,她和梁先生参加北京市组织的爱鸟周活动,在西单路口工地上拍摄的。方老师告诉我,当时参加爱鸟周活动的人很多,有林大、首师大这些大专院校的学生,有像自然之友这样的民间环保团体,也有一些行业协会,大家都很支持政府倡议发起的这个活动。话锋一转,方老师问我:观鸟组是自然之友成立的第一个主题小组,你知道观鸟组是怎么成立的吗?这一下子把我问住了,于是我便开始探访此事。


说来成立观鸟组那是1996年夏季的事了,缘起还得提到“还鸟于蓝天”的活动。国家把每年四月的第一周定为“爱鸟周”,从1981年起到1996年,当北京第15个“爱鸟周”来临之际,在当时《中国林业报·绿色周末》主编胡勘平的积极策划和组织之下,“自然之友”、《绿色周末》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共同发起了一场抵制笼养野生鸟这种传统陋习的活动。


这个活动是从3月下旬开始的,首先做调查。在自然之友会员和不少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下,环保志愿者们开展了调查。大家发现北京的养鸟户大约有16万~20万,全市笼养鸟约为80万~100万只,其中大部分是捕自野外的野生鸟。鸟市上每年出售的各类野生鸟中有国家保护鸟类5万~6万只。而每在鸟市上出售一只野鸟,其捕捉、运输过程之中至少会死掉20只野鸟。这其中包括因不会鸣唱,没有市场价值而立刻被“处理”掉的大量雌鸟。据保守估计,在这一过程中北京地区会因此每年捉捕100万只野鸟,并且所有笼养野生鸟也不可能再有后代返回自然。致使森林与农田遭到破坏、病虫害日益严重,环境被污染,城市化及大量使用农药等原因,已使鸟类资源急剧减少。笼养鸟这种“爱鸟”方式实际上是在破坏生态平衡,危害鸟类资源。


1997年4月初首都师范大学王府井南口宣传爱鸟

结论得出了,大家对北京的生态环境忧心忡忡,纷纷表示要行动。不但印出《绿色周末》爱鸟周专号免费发放,还请专家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节目,并于是1996年4月6日在北京濒危动物繁殖驯养中心举行了笼养鸟放飞仪式,那天放飞的主要是任钋养护与救助的几只鸟。任钋曾在农大学学兽医。放飞时他在地铁公司工作,是一名自然与鸟类爱好者。那天参加放飞活动的人中有任钋和靳旭。靳旭和任钋当时都是只有二十出头的年轻毛头小伙儿。靳旭毕业于首师大生物系,毕业之后在一所中学当老师,那时他与各个时代的热情男儿一样,空怀一腔学了知识报效社会的宏大志向。1996年1月的一天中午,无意之中收听“午间半小时”节目,听到介绍自然之友的活动,他虽然只听了一半,已经兴奋不已。在市场大潮的洪峰冲击之下,人们的社会理想、人生抱负好像一下子全被屏蔽了。突然发现一群自觉为捍卫自然而战的志同道合者,立刻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他几番打听终于找到了梁先生的电话。梁先生热情坦诚的话语,让靳旭义无返顾地投身自然之友,直到今日。靳旭与任钋在放飞中结识。



此外,大家还油印了一些讲述笼养鸟危害的宣传品到北京的主要公园和鸟市向市民散发,做完这一切大家仍感意犹未尽。这时活跃的自然之友会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汪永晨刚从美国苏必列尔湖畔参加了一个鸟类学年会回来。她发现当地民众非常热衷于野外观鸟活动,参会的多是老人,而且大多是业余的。她本人也被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吸引了。这是她头一回听说野外观鸟,头一回知道业余观鸟人能认识那么多种类的鸟,头一回知道观鸟还能那么上瘾。据她了解,美国观鸟人数众多,是一项重要的环保活动。观鸟就是请有关专家把热爱大自然的人带进大自然,通过观鸟让人们更加了解自然,和自然交朋友。她觉得这样非常好,应该在中国提倡,应该在北京开展观鸟活动。她建议发起组织观鸟活动。她找到任钋,任钋又找到靳旭。


靳旭觉得自己虽然是学生物的,但是知识和能力还不足以担当此任,于是他提出来请他的老师、首师大生物系教授高武老师来担纲。他回到学校,极力游说高老师。高老师说考虑一下,并未立刻同意。梁先生得知此事后,主动与高老师沟通,和汪永晨一道亲赴首师大,请高老师出山。高老师欣然接受。在观鸟组日后发展的岁月里,高老师成了观鸟组的中流砥柱。

决定成立“自然之友”观鸟组之后,开展的第一次活动就是1996年9月29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观鸟讲座。活动定了,大家热情地投入了进来。梁先生带头,方老师、靳旭、任钋等几位都集合在了我们现在所到的梁先生的家里,大家齐动手,一个个写信封,忙得不亦乐乎。一共写了一两百封信,然后送至邮局。早期观鸟组的活动通知都是这样发出的。

1996年9月29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了第一次观鸟讲座,这次活动是“自然之友”观鸟组正式成立的标志。高武老师在首师大的阶梯教室给有志参加观鸟活动的会员做了一次鸟类知识的普及讲座,当时来了百十来号人,大家都兴趣盎然。年纪最小的学员叫刘天天,她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还不到十岁。但是她用稚嫩的小手做着笔记,坚持听了十来讲讲座。有时周末她得一早从天坛的家里出来,到人大上华数,然后又赶到首师大听讲座。现在她已经是大学生了,然而,童年的熏陶使她至今得益。

紧接着10月5日星期六,组织了第一次鹫峰观鸟活动,报名的人非常多。早上秋雨绵绵,大家在中央电视台集合,冒雨出发了。任钋和靳旭跑前跑后张罗着。三辆车都没能装下前来参与活动的人,孙大真、林小坚等一些人因为车实在坐不下了,只好放弃参与,遗憾地回了家。那天参与者一行有80人。


1996年9月29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了第一次观鸟讲

座,这是“自然之友”观鸟组的正式成立的标志。

天公不作美,从早上就开始下小雨,直到抵达鹫峰时还没有停。怎么办呢?高老师就和当地林业大学的老师商量,借用他们的教室,给大家讲解鸟类知识。讲着讲着,雨停了,大家走出教室开始观鸟。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各种鸟争相鸣叫,还有鹰在天空盘旋,感觉非常好。这是中国大陆首次有组织的群众性野外观鸟活动,可以记入中国观鸟史的史册。

第一次观鸟,参与者各式各样,有8岁的小学生,有70多岁的老人。装备很不到位,当时根本没有任何图鉴,只有少数人带了到剧场看戏的望远镜,很多人什么武器装备都没有,空手来观鸟,但大家仍旧兴致很高,高老师也很高兴。以往他只是带学生物的学生们观过鸟,领着这样一群完全是业余的老老小小的观鸟人到大自然中观鸟,对他来说也是头一回。高老师说,观鸟一般来说,主要是到大自然中去欣赏鸟类美丽的姿态和不同的鸣叫,陶冶情操,丰富对自然的认识。除了这些以外,还应该有目的地看一些东西。比如秋天在北京观鸟,就要注意一下北京地区的候鸟。只有认识了这些候鸟,我们才知道怎样保护它们安安全全从这里过路,到南方去越冬。来年春天再安安全全地回到北京来繁殖。



从此观鸟组就经常组织观鸟活动。由高老师给大家安排了十多堂观鸟课,并组织了多次外出观鸟。每次外出观鸟之前,高老师都会安排不同角度的讲座,教给大家在出发之前应有知识。而且观鸟地点都是高老师多年勘测的,基本上不让大家扫兴,多少总能一饱眼福、有所收获。无论林鸟、水鸟、迁徙的鸟,还是繁殖的鸟,总让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并对鸟的栖息地的风物环境有更深刻的记忆。

当时观鸟组的很多骨干成员是高老师的学生,只有他们还有一些简单的观鸟设备,其他人几乎没有。高老师就把学校里的双筒望远镜借出来,提供给观鸟组活动。活动结束再还到学校。看到这种情况,2000年梁先生被邀到台湾讲学时,他用讲课所得费用,请台湾荒野保护协会朋友帮助购买了一台kowa25倍定焦的较轻便的单筒望远镜,带回北京,送给了观鸟组。之后,2001年高老师师又带着一些观鸟组成员、学者、专家动手编写了一本《北京野鸟图鉴》,用自己多日的辛劳挣了1万元稿费,为观鸟组购置了另一台单筒望远镜。终于把观鸟组装备了起来。


s27219890.jpg


观鸟组是自然之友的第一个主题小组。在观鸟组成立之后,梁先生和方老师经常参加观鸟活动,他们到过灵溪科技园观鸟,到过密云水库观苍鹭……在接下来几年的“爱鸟周”中,他们和观鸟组的全体成员一道到西单、王府井南口去分发材料,向游人宣传反对笼养鸟。玉渊潭、紫竹院等公园都留下了观鸟组成员的足迹。

那还是在观鸟组成立不久,1997年的初春吧,梁先生找到靳旭,问他观鸟组能不能开展一些活动?他觉得作为一个环保组织,活动不能光是开会。靳旭就找高老师商量。高老师说,我来教大家如何动手做鸟巢吧。高老师专门就鸟巢制作给大家上了一课,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在高老师的指导之下,大家动手做了起来。梁先生亲手制作了三个鸟巢。高老师告诉大家,鸟巢不是鸟一般意义上的家,而是鸟的产房。于是梁先生就把他的三个鸟巢命名为“产房”1号、2号、3号。大家做好之后一起到十三陵水库去挂鸟巢。参加的人不但有自然之友的会员,还有外国朋友,有德国“拯救我们的未来”协会(SOF)的成员。还有WWF驻华办事处的郝克明等。这次活动很成功。不久,SOF就邀请自然之友访问德国,而且一连去了三年。我想我们的羚羊车项目也是应该是受SOF的狐狸车的启发吧。后来还和郝克明合作开展了北京野生鸳鸯保护项目。

之后观鸟组每年都组织多次大型的观鸟活动,自己动手做人工巢箱、到许多公园挂鸟巢。那时活动虽然有时条件很艰苦,可是大家全无怨言。有时还可能遇到危险,总有人冲在前面,为大家排忧解难。大家热爱大自然、希望身体力行保护大自然的热情苍天可鉴。在高老师和孙大真、付建平、李强等各位组长的带领之下,观鸟组开展了不少观鸟活动,还有不少成员坚持多年参与鸟类环志与鸟类调查等基础科研活动。


观鸟组发展到现在,活动更加正规了,每次都有专人负责安排,并购买保险。在持续活动的12年里,观鸟组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主力成员。中国的民间观鸟活动已经发展到民间人士也能识别成百上千的鸟种,能参与和组织国际观鸟大赛。水边、林中常常留下他们的身影。如果说台湾和香港观鸟比我们起步得早,但那里是从洋人观鸟开始的,大陆虽然起步比他们晚,但我们是自己发展壮大起来的,这是不简单的事。饮水思源,早年的开拓应该说功不可没!

从梁先生家出来,我一直在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激情。从五四到现在,快一个世纪了,而一代一代人用自己的热情与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观鸟虽平凡,但其中的执著与投入也包含着这一代人的理想吧!



作者:丁宁

原文刊发于《自然之友通讯》2008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