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张伯驹和同事到达云南红河绿孔雀栖息地的时候,那里物种丰富的程度让他叹为观止。很多珍稀濒危植物,在那里走几步就能看到一株。绿孔雀的羽毛、脚印和排泄物也让他们激动不已。
当时,绿孔雀最后一片完整的栖息地,正受到迫在眉睫的威胁。离开时,他和调查队员们相看了一眼,“这个地方非保下不可”。
张伯驹所在的自然之友,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全国性民间环保组织(成立于1993年),已经在环保领域深耕20多年,通过环境教育、家庭节能、生态社区、法律维权以及政策倡导等方式,重建人与自然的连接,守护珍贵的生态环境,推动越来越多绿色公民的出现与成长。
2020年6月6日,在商业生态工作室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开课上,张伯驹以滇金丝猴、藏羚羊、绿孔雀为例,分享了他眼中的野生动物保护故事,以及他关于以下这些问题的思考:人类想生活得更好,是否要建立在让其他的物种和生态系统付出代价的基础上?人和自然人和动物要不要一起往前走?人和其他物种要怎么一起往前走?
谈起“生物多样性”这个词汇,可能我们说的是一种鲸、一种金丝猴或是一种鼠兔。但生物多样性绝不仅仅是几个生物的名字或者个体。关注生态系统的伙伴会了解到,无论是从海洋到高山,整个生物多样性都是一个大的网络,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关于“关系”的话题。各种各样的生物体、非生物体以及类生物体,在不同的情境中,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什么样的关联状态,能够使得他们可以彼此依赖、彼此支持地生存下去?什么样一些问题,会使得整体的食物链或者不同的物种,不同的遗传基因之间会产生一些冲突,甚至导致物种消失的现象。
最近这些年,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故事里,有一个物种永远都是在场的——人科人属人种,也就是人类。以下就是在人类和自然的互动当中,我所看到的、所做的以及所思考的。
滇金丝猴

上个世纪的90年代,云南西北部的原始森林在被肆意的砍伐当中,滇金丝猴所在的家园,很多地方也开始被砍伐。有一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将他看到的生态破坏问题转为了对于社会各界的呼吁。科学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自然摄影师,环保组织,媒体都行动起来了……因为很多故事、新闻和影像传播出来,也有很多大学生和年轻人也参与到了守护滇金丝猴的行动当中。
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滇金丝猴的处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藏羚羊
20多年前,可可西里高原上曾经满地都是藏羚羊尸体。当时有一群人荷枪实弹地和盗猎者进行枪战,保卫这些珍贵的生物。电影《可可西里》就是根据其中一些故事改编
而成的。

盗猎者冒着生命的代价杀害藏羚羊,是因为它的绒毛可以制成一种名为“沙图什”的披肩,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的上流社会有非常好的销路。当地保护者“野牦牛队”和自然之友等环保组织付出巨大的努力仍然不能阻止藏羚羊被杀害。于是,自然之友觉得必须切断这个利益链条,于是,梁从诫先生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请求他帮助制止英国的非法藏羚羊绒贸易。这封信很快就得到了回复。通过多方努力,中国和英国乃至欧盟,联手打击野生动物制品的非法贸易。后来,终于切断了非法贸易的贸易源。这十几年藏羚羊的种群恢复速度非常快,前几年,它的濒危程度降级了。
绿孔雀
在中国,绿孔雀的数量只有不到500只,比国内的大熊猫(1500只)还少,就可以想见它是多么濒危的物种了。我国的绿孔雀主要生活在云南红河中上游的一片河谷地区,也是中国最大也是最后的一片完整的绿孔雀栖息地。我们的科研人员发现的时候(2017年),当地正在把山砍掉,并在修建水坝。如果水坝修建起来,绿孔雀这片栖息地几乎全部会被淹在水下,几乎可以说是荡然无存。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之友集结了一批科学工作者、法律人士、摄影师等组成混编小队,在户外漂流专家的鼎力支持下通过探险漂流的方式进入到绿孔雀马上要被淹没的栖息地进行调查。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个地方的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不仅发现了大量绿孔雀生存在栖息证据,还发现了大量的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或动物。所以,当时我们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一定要努力地把这样一个珍贵的生物家园给保护下来。
红河中上游河谷的绿孔雀 摄影:庄晓松
在环保组织、摄影师和科学家以及各界媒体不断的扩散信息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保护绿孔雀栖息地的行动。有一些歌手为绿孔雀写歌;有些画家,绘制绿孔雀的屏保;还有人设置绿孔雀为自己的头像……有一个折纸艺术家,折了十几个小时,折成一对巨大的绿孔雀。
除了艺术和公众的关注以外,法律团队也一直在行动。到现场取证,自然之友代表绿孔雀把破坏它栖息的违法建设企业告上法庭。今年的3月份,这个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终于宣判了,法院判定水电站立即停止建设。
在这么多年的环境保护行动中,我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关注就是保护的力量,参与就是保护的力量,分享就是保护的力量。
商业生态:你是怎么看待自然的?我们要如何跟自然产生联结呢?
张伯驹:我们要了解自然,不用非得去可可西里,阿拉斯加或者黄石公园那么遥远的地方。事实上生物多样性是无处不在的,在我们的小区里,在北方的胡同里,在南方的弄堂里。关键是我们愿不愿意把我们的视线从手机上移开,仰起头看天上的鸟;愿不愿意让我们的膝盖触及到真实的泥土,离地面更近一点,看丰富的地表的生物多样性。我想这其实是一种生活中的选择。
商业生态:你很喜欢在海洋上的运动,海洋给你的遐想是什么?海洋给你的一些启发是什么?
张伯驹:水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在内陆的河流感受到水无限的包容,到了海洋感受到它是如此宽广和宏大。我最喜欢的运动是滑浪风帆,进入到海洋更深处,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海洋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人在里面就像一粒沙尘一样。
海洋对我非常强大的吸引力,是让我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它可以让我更加知道怎么和人、和自然、和社会去相处。在海洋中是有真实的危险感觉,它是源于一种未知。有了这种未知才能对更多的事情有敬畏之心,才能够让自己的欲望不至于太强烈,这是我的一个感受。
这些年来我也看到很多的情况,如此广阔的海洋,现在也有一种在劫难逃的感觉。人类技术的能量太强大了,最近这100到200年,技术的进化程度远远快于智慧的进化程度。很多的技术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同时也在让一些事情变得不那么美好。我们制造出来的废物被过量排入了海洋、我们也在海洋进行过度捕捞等行为,以至于现在海洋的问题很多。
商业生态:如何和我们身边的动物、自然一起往前走?你觉得我们能做些什么?
张伯驹:这是一个多少年来全世界的人都在寻找的话题,我觉得特别难回答,可能我没有能力去给出回应,只能分享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现在联合国在提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就是在回应我们如何一起走下去的这个问题。当然仅仅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也是不够的。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在我看来,真正推动改变的两个最核心问题,第一是公共政策,无论是国际法、国际条约、框架性条约还是国内的法律法规政策;第二是每一个人的消费选择和生活选择。这两个是同等重要的。
说到选择,最简单的一个点就是隔一段时间,把生活停下来。哪怕给自己10分钟的时间想一想,什么令我们真正感到满足和喜悦?又有哪些不是我们真实的需求?
看到生活中最重要的真实需求,把欲望和泡沫慢慢理出来以后,我们的生活会变得简单很多。很多时候就可以不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变得更加笃定和简单。那种舒适感,比用很多物质堆砌起来更好。这样的选择就是对自然非常友好的一种选择。很多时候当我们基于欲望所做出的选择,会付出产业链上的消耗和排放。我们每个人可以做的很小,但应该是真真切切能推动一点改变的事情。
商业生态: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你会有让你感觉到真正的喜悦?
张伯驹:在月光很明亮的夜晚,可以去北京周边夜爬。在西山上不打头灯,慢慢地爬升,然后回头看到北京的万家灯火。那一刻就感觉非常幸福,非常的安静而且很满足。这种野外运动之外,还有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光,大家不一定要大吃大喝,而是在一个小小的空间有一些很深度的交流。那种踏实和喜悦,我觉得也是非常真实,而且是充盈在心间的美好。
商业生态:动物和我们之间,是谁定义了彼此的权利?人和自然的其他生物,如何一起往前走?
张伯驹:我一直觉得野生动物的生存能力很强的,我们玩了命才到了他们那个地方。他们一飞就到人类的地方来了。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没有那么复杂,只是人类不要把这些自然的物种逼得太惨,他们都是有很强的生活能力的。克制一些,就会好很多,很大程度就是“度”的问题。
现场听众:特殊的野生动物或者植物生态系统到底跟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存亡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伯驹:绿孔雀没了,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有几层的影响。物种消失,它带来的首先是一个生物链上的紧缺。例如在一个森林里边,可能不少人都觉得狼是很讨厌的,它吃鹿。一群猎人把狼都打掉,但狼没了以后,鹿的种群就会疯长,代价就是他食用的一些植物就会濒临灭绝。鹿怎么办呢?或者是数量的坍塌,这一片的生态系统就会变得很凋零;或者迁徙到别的地方,但是大群的动物去别的森林,可能对森林又产生影响。
生物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是生命之网的不同的点。想象整个生态系统是一个网,这个网它有很多的节点,连着很多的线,当节点不复存在以后,这个网就没有了。人类可能是到很后面的一个节点。它是一个长期宏观的影响。可能一种物种消失了,不会有这个问题。但是另外一种消失了,也许它是某一种携带病原体的动物的天敌,而这种病原体的动物大量繁殖以后,和人类产生了接触,有可能会导致人兽共患的疾病,当然这种是偏功利说法。事实上,如果我们不加以防范,灭绝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整个的生命之网的耗竭和崩塌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有两本书可以推荐,《沙乡年鉴》把背后深层次的内容呈现出来了,比它更直接的一本就是《寂静的春天》了。
现场听众:青年人如何介入到环境保护工作呢?有人会说青年人还不够成熟,做事情过于激进,考虑事情也不周全,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的?对于想要行动的青年人,你有什么建议?
张伯驹:青年人参与行动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些冲动和想法。当我们凭直觉感觉对或者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出来,不用做太多的权衡、遮掩甚至掩饰。这个恰恰就是青年人最大的优势。专业各方面还不太了解的时候,现在有特别多的机会(去了解),网上有太多的资源了。
整理:陈红丽
编辑:刘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