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S | 带领小组坚持5年用公益保护家乡湿地,他说“因为热爱”!

2024-08-31

FACES | 带领小组坚持5年用公益保护家乡湿地,他说“因为热爱”!




采访/撰稿: 小麦(自然之友志愿者、轮值传播官)

受访者:七叶(自然之友武汉湿地保护小组组长)

编辑:阳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感谢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XIN壹佰计划对自然之友的支持



在武汉有一群很可爱的人,他们平时分布在各行各业,又因为公益活动聚到了一起,在他们之中甚至有一些人是自己倒贴着钱,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志愿者服务活动。他们是谁?是什么力量吸引着他们?


他们就是自然之友武汉湿地保护小组(以下简称“武汉小组”)的志愿者们。武汉小组成立于2019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这天,在组长七叶(王友金)眼里,经过这近5年时间的不断努力,武汉小组最大的成就就是撮合了一批武汉市、湖北省乃至全国的自然环境爱好者和环保公益行动者。


图片

2022年11月12日,七叶在倒口湖防洪科普公园为参与活动的小朋友介绍湿地中的防洪知识


“他们不一定是最专业的,但是他们一定是最热爱的。”七叶提起武汉小组的志愿者们,满脸骄傲。



01


是契机,也是传承



从2009年大学毕业开始,七叶的生活可以很简单地用一个词概括:“两点一线”。


在化工企业任职的他和大多数人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日子,直到2014年女儿出生,初为人父的他开始思考,孩子长大以后能做些什么。


他说:“一想到我的娃也会和我一样‘卷’工作,生活将是多么的无聊。我意识到,应该带她去体验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有一天,七叶在小区里边闲逛时,发现小区里的树他竟然一棵也不认识。“上学的时候课本没有系统地教过我们,上班以后更没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我们明明是生活在大自然里,却对它那么陌生。”于是他决定带着孩子认识大自然,去了解这个我们生存的“家”。


2024年5月18日,七叶在洪山区工业四路海绵科普公园湖边清理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并进行称重。


通过在单位做志愿者,慢慢地他接触到了武汉市本地的一些环境保护公益组织。跟着他们,七叶把武汉市江岸区的8条黑臭水体河流的生态治理情况全部摸排调查了一遍。当时有企业家无偿借用专业的水质检测仪给他们,还有志愿者提供无人机辅助拍摄。一天学一点,没事就自己研究环保相关的知识,慢慢地他摸出了一点门道。


2018年是七叶的一个转折点。经过之前几年的学习以及参加各种环保活动的积累,他和几位志向相投的志愿者一起组建了当时的“武汉湖河论坛”。武汉湖河论坛从成立开始,就致立于以民间身份开展各项环保护湖公益活动,敢于质疑不实的信息并提出异议,鼓励志愿者充分讨论,以追求真相,并希望志愿者能够为大江大湖大武汉的美丽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2019年5月12日,武汉湖河论坛志愿者在蔡甸区小奓湖和小奓山开展清洁垃圾活动 。(后排右一为七叶)


当时在这个论坛里还有一位资历很高,也是后来武汉小组的发起人与核心成员之一的刘康福老师。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告诉七叶,1996年自然之友在全国开设的第一个地方志愿者小组就是武汉小组


“知道了这件事之后,我们都很遗憾之前的武汉小组曾经一度相对沉寂。刘老师很认可我们做的事情,我们也想在专业性上更进一步。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决定让自然之友在武汉的环保力量重新崛起。今天,我们看到‘重启后的武汉湿地守护小组兼具地方性与主题性;日常规律开展丰富的公益主题活动,充分展示了武汉小组的特色和专业性。”


2019年3月,七叶和伙伴们在向自然之友北京办公室申请筹建了自然之友武汉湿地保护小组,将公益主题聚焦于湿地保护之中,希望让更多公众能够认识湿地、并积极参与到湿地保护的行动中来。武汉小组自此成为了自然之友全国志愿者小组当中,兼具地方性与主题性的一个非常独特的小组。



02


从不同的理念到公益的伙伴



经过这几年的学习,湿地保护已经融入了七叶的生活中,但对于很多新加入武汉小组的朋友来说,湿地保护的认知还停留在概念层面。


“比如,野钓的人都喜欢钓大口黑鲈。但这种鱼类在野外不好找。于是他们先放生,然后再过去钓。但从生态保护的层面来看,大口黑鲈属于外来入侵物种。钓鱼的人只觉得这样比较方便,解馋的同时还能练手艺,却不懂入侵物种会对本土物种带来恶劣的影响。”


于是七叶和其他志愿者们开始在群里给钓友们一点点地分享、讲解生物多样性和湿地保护的相关理念和知识。


“刚开始钓友们是拒绝的,因为你不让他放生,他就没地方钓鱼,他几千块钱买的鱼竿可能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所以他们会很烦躁。”七叶说到。


七叶等人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直接——让野钓爱好者们参与到实际的湿地保护中去。他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打破固有观念,才能接纳新的知识。


在志愿者们的推动下,钓鱼圈里开始有人支持和自发扩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从一个人发声到一群人行动,七叶感叹道:“从不理解到支持,每人一点点的进步,最后可以凝聚成非常强大的力量。”


不仅是对个体产生了影响,武汉小组关于湿地保护的行动和理念也渗透到了不少相关管理部门,“其实很多人平时可能不太关注,园林建设、水务项目,也会对湿地的生态有着很大影响。”


2020年12月5日,七叶(中间拿手册)在天兴洲洲头净滩活动中讲解清洁垃圾和候鸟保护的相关知识。


据七叶介绍,园林部门通常希望把公园里的花草整理得特别干净,一点杂草都没有,一个虫子都没有,一棵树都不死掉。这样,能够让园林保持最精致整洁的样子。但实际上,园林建设不仅要考虑“看起来怎么样”,还要讲究物种关系——不能让生态和物种过于单一。比如城市公园里的小型湖泊,为了更方便市民亲水,通常会把公园的湖泊四周全部做成陡坡,泊岸用硬石块堆起来。但是这样一来,像乌龟、小蛇、青蛙这样的两栖和爬行类动物就爬不上去了,不能长久在这里生存了。


湿地保护并不是孤立的,它和各行各业其实是环环相扣的。”七叶和武汉小组的志愿者们相信,他们行动的每一小步,都会慢慢积累成促进湿地保护向更好方向转变的一大步。



03


将湿地保护进行到底



武汉市伴水而生,长江和汉水穿城而过,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河流交错纵横,湿地资源十分丰富,总面积达1624平方公里。2022年,武汉市成功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当年,武汉市为了加快推进湿地保护和利用、完善湿地保护体系,率先启动了湿地保护立法修订。2023年9月,武汉市发布了《关于推进武汉市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在2025年打造50处小微湿地,并在2035年全面形成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系列新的变化让七叶和武汉小组的志愿者们都很高兴。七叶说,在2019年他们计划重新组建自然之友武汉湿地保护小组之前,武汉市官方的相关宣传都是围绕着湖泊的保护,“湿地”很少被提及。


而“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和《意见》的出台,意味着武汉湿地生态保护的力度和投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今,经过近5年的发展,武汉小组也拥有了强大的湿地专家资源和志愿者网络。


有不少小学联系到七叶,邀请自然之友武汉小组进学校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仅在2024年,武汉小组就与武汉未来实验小学合作开展了5期科普活动。


关于未来的规划,七叶和武汉小组的志愿者们并不急于求成,他们希望每一步都稳扎稳打地走下去。


一方面聚焦专家资源,每年开展持续性的保护和科普宣传活动,让入侵物种和湿地保护等板块不断强化。另一方面,七叶和武汉小组志愿者们想针对自然教育这一部分发展“博物导赏”板块,落实公共科普推广。


2024年6月2日,七叶(第三排左起第三个)与其他志愿者在天兴洲开展两爬动物道路伤害的活动中合影。


2024年7月6日,七叶和志愿者们在武汉火车站附近的河道内清理外来入侵物种太阳鱼的活动合影。


同时,七叶也在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己。今年他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公益科普讲解员,他一边在植物园进行学习,一边为植物园的游客进行公益导赏。


2024年6月30日,七叶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做公益科普讲解。


七叶表示:“虽然如今网络上自媒体很多,但很多知识和观点存在偏差。比如,有些人觉得杜鹃是‘坏’鸟,因为它会偷偷到其他鸟的巢穴寄生孵卵,待杜鹃的幼鸟长大后还会杀死寄主鸟的幼鸟,所以会有一些人主动把杜鹃幼鸟从寄主鸟类的巢里拿出来,消灭掉。这是不对的!因为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里,杜鹃是松毛虫、松尺蠖等害虫的天敌,而松毛虫、松尺蠖对松树类植物非常有害。”


比起一味听别人如何介绍和科普,七叶更希望公众有自己的价值判断,通过学习专业的文献参考资料来获得知识,保持质疑精神和好奇心,坚持求真




从2016年到2024年,七叶已经在公益环保这条路上走了八年。这八年里他不仅对女儿言传身教,也在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人生价值。


随着自然之友武汉小组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人都建议他们去注册成一个商业化的组织,变成专班制,这样不用自己贴钱,可以还申请地方的项目经费。


但武汉小组的志愿者们都不想把爱好变成工作。“现在为爱发电就很好,能申请下来的那些项目,可能也不一定合我们胃口。”七叶笑着说。


面对多年来和他一起奋斗的自然之友武汉湿地保护小组志愿者与合作伙伴们,他也留下了一句一直想说的话:


笃行不怠,一以贯之,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