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观点|点燃改变——如何让环境教育与活动促成知与行的统一

2021-08-14

1610645825182714.png

点燃改变

如何让环境教育与活动

促成知与行的统一


作者介绍

图片

李俊杰,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19级本科生,任中大环境保护协会会长,13岁加入根与芽,热衷于自然环境保护;参与过学校品牌环保活动的举办以及CYCAN青年低碳消费行为干预项目、根与芽“长风行动”、吾水计划第九期等环保活动。

# 内容梗概 #

1、认知失调:道理我都懂,为什么我就是没这样做?

2、探寻动力:带来改变的,究竟是什么?

3、跨越知行:怎样组织环境科普活动更有效?

4、身体力行:把我的环保唱给你听



“1

可能在不少人眼中,人做出错误或者不够好的行为是没有得到充分的信息和知识,人只要有了足够的信息和知识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这就是“知识赤字理论”的大致内容。

传统的“知识赤字理论模型”认为,分类回收率低和缺少相关信息有关,也就是说知道越多相关知识,就越可能付诸行动。

以垃圾分类回收利用(Recycling)为例,知识赤字理论模型的三个基本假设是:

1. 知识 ( knowledge ) 和回收利用行为是相关的;

2. 相关教育素材的传播(相当于科普)能提高大家对回收利用更加了解;

3. 更加了解回收利用之后,大家的回收利用行为会增加。

通过各种教育理念、各种有趣的媒介平台,加上精心的课程设计,第二点是能够达成的——但是,更加了解回收利用之后,大家的回收利用行为,真的会增加吗?

会,也不会。

New Tool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一书中提到:调查研究表明:科普教育带来的行为改变知识是微小的、短期的(cf.Schultz,1999;Schultz and Tyra,2000; Werner et al.,1997),接受科普教育的组别和对照组在回收率上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别(Schultz,1999)。

换言之,提供更多知识和信息,并不能从根本上带来行为的改变。

针对类似的情况,心理学中常常把感性的自己比作大象,理性的自己比喻为骑象人——表面上骑象人威风凛凛意气风发,但是走还是不走,大象说了算。这是不是很像我们平时挂在嘴边的“道理我都知道,但是并没有什么用?”

我们熟悉的现实常常是:知道还有很多重要的作业没做,但就是想拖延;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还是要熬;知道少用塑料袋更环保,但是总懒得去拒绝非必须的塑料袋......

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的不一致,导致了自我认知的失衡,这就是认知失调。

在今天,“环保”越来越成为大家认知上的共识,但是真的在生活小事里实践环保的人却并不多。

图片

总而言之:环境科普教育能为大家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却不一定对行为改变有帮助;但是缺少了某些信息,可能会成为行动的阻碍。

因此,科普能达到的目标可能只是: 打扫干净行为发生的“门前路”。

所以,道理我都懂,为什么我就是没这样做?

往细了说,原因可以包括:懒、不想做、觉得不重要、没必要、浪费时间,嫌麻烦,不方便等等;

往大了说,一句话:没有动力




“2

为什么我们本可以不浪费却经常浪费?为什么我们明明认可环保却没有拒绝那些非必要的不环保选项?

其实不论是环保还是生活其他方面,改变,核心在于那个动力(motives). 我会这种动力分为“有好处”和“有感觉”两种

“有好处”,也就是能让自己收获一些东西,包括金钱、人际、被满足的快乐等等——你可以想象一个喜欢“零废弃生活”的朋友在亲手把自己的牛仔裤改造成小背包时候的快乐。或是让自己“懒着”,又或者用“懒”作为理由躲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圈内来获得一种安全感,也是一种“好处”;

更重要也更“可持续”的动力是“有感觉”——情感触动。我很喜欢把情感触动带来行动这件事称为"From Emotion to Motion".

图片


关于世界的疮疤,我们听了太多太多;但当你真实看到时,你会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悲悯之情被激发,甚至带有一丝愧疚,会由衷地想要为这个被我们伤害过的世界做点什么。触动会让人心中萌发更多驱动力,如责任感、同理心、博爱心。

自然教育是一种高级的环保促进方式,不是教会你去憎恨这个到处污染、为利益不顾一切的世界,而是教会你去爱,爱那片蓝天,爱那片碧海,爱那只与我无关的大熊猫和扬子鳄,爱自然,爱地球也爱自己——然后,你自然而然地会开始想要保护它。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自然之友的项目经理陈铭(落叶)在分享自然教育时说:“把人带到自然环境里,活动就成功了一半。”

不管是在环保这方面,还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我想告诉你的是:

“大象也许听不懂你说的道理,但是它是能听懂爱的。” 

只有爱,才会让你心里的大象心甘情愿,为你上路。


图片

爱地球也爱自己




“3

陈海贤老师在《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中提到:“改变的本质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到它”因此,如果我们希望环境科普教育最终能落实到行动上,那么它不仅要提供信息和知识,还需要有动力和新经验的创造

1. 情感触动:改变最重要的动力"From Emotion to Motion". 动物生态学家,和平使者珍妮·古道尔说:“争论是无益的。如果你想人们改变他们的想法,你必须要触碰到他们的内心”("If you want somebody to change their mind, there is no good arguing, you 've got to reach to their heart.") 说再多的道理,都比不上能让对方有所动情。

2. “小步子原理”:不想未来太巨大的任务,而是专注于眼前能做到一小步并把它做好。 珍妮·古道尔说:“很多人问我,想要通过这个活动(根与芽教育项目)来拯救地球吗?不,我并不那样认为。我们没有能力改变整个世界,可是,我们可以努力去改变一个人或一个地方,我想,这就够了。”

3. 发挥“场”的力量——新经验和新习惯的摇篮。“自带杯子买奶茶?我自己一个人这么做会不会很奇怪?”——正如“在宿舍玩指甲也能玩一天,在图书馆才能安心学习”的现象一样,当你身处于一个大家都在践行环保的环境中,你也会自然而然地去践行环保,新的体验和经验便会萌发,改变也就触手可及。而环保活动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为参与者创造这种环境。

此外,社会标准 (social norms) 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是怎样”(Descriptive social  norms)——对于"别人在做什么"的认识;

 “该怎样”(injunctive social norms)——对于"什么是应该做的 "  的认识。

书中还提到:规范的信念 ( normative belief ) 可以很好地用于预判和影响行为。这解释了为什么同一个工作坊中彼此有联系方式的参与者受“零废弃”生活打卡(记录每日垃圾产出并发图)影响的行为改变十分明显。“看见别人垃圾都挺少的我很惭愧”,这种“惭愧”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行为的明显改变,而他们也并不会觉得是被迫而为之。他们用“是怎样”的信念规范了自己的行为。


图片

对于环保活动举办者和环保践行者,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

1. 设立榜样和“领袖”(Block leader,社区领袖):书中提到,如果社区中有人负责回收、积极回收、带动他人回收,社区的回收率就会大大提高;这就是我们常戏称的“让一部分人先环保起来”。敢于对自己的环保行为发声的确在理论上可以带动周围的人,这比简单的说教的效果可能更好。

2. 提供一个明确的行为标准,让大家可以自己在内心有所参照这种行为参照必须十分具体,且最好与个人关系紧密,如“你所在的社区中,塑料瓶的回收率达到了...…”。

3. 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交流可以让大家更愿意做符合群体利益的事情,如“工作坊”的活动形式。让参与环保的人彼此之间可以看见别人的状态,如使用评分、打卡之类的活动形式。

4. 触及参与者的内心:纪录片可能是最佳选择(《珍·古道尔:点燃希望》、《真正的成本》、《塑料王国》等);其次,实地观察走访、捡爬、净摊、工作坊、嘉宾分享对话等等方式也容易触碰到参与者的内心。

5. 知行互促:有时候我们希望让大家知道环保的重要性,再让大家跨越从知到行的鸿沟,以知促行;但也许这并非唯一途径——我们也可以先把大家吸引到行动中,比如捡爬、净摊、无痕山林游,在情感触动和行动中让大家知道参与环保的意义,以行促知。

6. 让环保带上爱,而非焦虑和包袱对于大部分生活富足的普通的公众来说,我认为不断宣扬和强调污染的状况很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有所转变。倒不如将环保的动力替换为爱和期待、替换为对可持续时尚的追求。近些年的“可持续时尚”、“可持续生活”、“零废弃生活”、“无痛环保”、“植物性饮食”等概念都让我很惊艳。这些活动的关键在于传达践行环保,不是要人去做苦行僧,而是让我们放弃对物质过度的追求,选择对自己和地球都更好的方案,关注生活细节。



“4

说了这么多,该不会写文章的这哥们也只是“口嗨”吧?作为一名“理性的环保主义者”,笔者在13岁那年获得了“情感触动”加入根与芽,到19岁选择环境科学专业,也一直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践行环保。在此,我也想和你分享一些令人感动的时刻。

对于环保者来说,要和志同道合的人待在一起,就更有可能“从知到行”搞事情。

有一天,由于专业需要,我去了大学城珠江边采土样。拨开草丛,眼前是数不清的塑料垃圾。从小生活在三四线内陆城市的我没见过这般场景,我感觉到自己内心被“狠狠地”触动了。


图片

丛下的塑料


回去后我就发了个朋友圈说,希望有朋友能和我一起清理——于是,之前在工作坊认识的无境深蓝的朋友马上私戳我,还联系了广药环协,和我们协会一起,把我受触动后的小想法变为现实,有了这一次滩涂垃圾清理活动。


图片
图片

左:滩涂清理前                       右:滩涂清理后


一个人的微光总是有限的,当满天星聚成一团火,互相照亮,行动的落地也就触手可及。

除了通过社团来举办活动,其实所有环保爱好者都可以参与到环保社群中,比如自然之友青萤沙龙、CYCAN的线上活动、GoZeroWaste的在线社群等等。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志同道合的环保年轻人在一起总能碰撞出很多火花,也就有了一起把想法落地的机会。

在滩涂垃圾清理活动当天,我们还办了一场环保观影会,电影是《珍·古道尔:点燃希望》。 有一位同学同时参加了这两个活动。在观影分享的时候,他提到了在滩涂清理时的触动和在观影中的思考,从他的话里可以了解到,江边满目的塑料垃圾和Jane Goodall 温暖而坚定的鼓励触碰到了他的内心,激发了他的emotion。或多或少,这一份触动将会成为他将来在小事情上践行环保的动力,带来motion。


图片

活动参与者的反馈


能给大家带来情感触动和启发,并尽可能促成改变,是像我一样的环保倡导者的最大心愿。


|让热情点燃热情,从“我”到“我们”

买东西婉拒塑料袋、用洗澡等待加热时放出的冷水洗衣服、随手关灯关水关空调、尽量自带杯买奶茶、剁手之前三思、拒绝不需要的物品、以修代丢、用了一半的白纸撕下来下次接着用......

我无法做到100分的环保,但是80分的环保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

从自己的环保生活小习惯,到环境保护协会里的环保活动,我常常会在朋友圈分享,或者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渗入。


环保日常分享


有那么一些时候,当我知道自己的分享能够打动一些人,带动他们做出改变,哪怕只是有了一些反思,我都会感动十分满足。比如,我常常分享自己自带杯和硅胶食品袋去买咖啡、奶茶、果茶,装下吃不完的早餐,我也会有人很想和我一起去做这些事。

我很赞同RISE时尚实验室杜怡佳说:“你的每次消费,都是在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当第一个人自带杯买奶茶,商家觉得你闲得慌,第二个人来,商家觉得有点奇怪,第三人来时,也许商家会拍着腿说:这就是新潮流!当越来越多人开始拒绝那些质量差、环境代价大的商品而开始关心可持续消费的时候,需求的力量就足以撬动商业和工业发展的改变。这些都需要有人“先开始”。


图片

硅胶食品袋买水果茶

图片

朋友尝试自带容器和吸管


我的好朋友小许也分享过,其实自己一直以来都很关心环保,也会“偷偷摸摸”地践行环保,但是不敢说出来,因为担心被“贴上标签”,直到她参加了CYCAN项目的“七天零废弃打卡”之后才“明目张胆”地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环保理念与实践。


图片

小许的朋友圈环保分享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原来我对于环保的执着和热情是真的可以打动一些人的。


图片

知与行的跨越


有了一些在为环保努力,在生活各种小事上践行环保的人,其他人再做同样的事,才不会像是“异类”。“自带杯”可以成为潮流,“旧衣改造”可以成为时尚,随手关灯关水关空调更是可成为一种习惯......

有了无数个“我”真诚而热情地践行环保,才会有更多的“我们”共同努力。所以,如果你也很关心环保,欢迎与我一起为环保发声!让更多人成为同行,成为“我们”!




如果今天,带着半分的懵懂和半分的主动,

你在买奶茶的时候和店员主动说:

“我不需要塑料袋啦谢谢”

你在夏日的房间里掀掉了厚厚的棉被

然后把空调温度调成了26℃

你在最后离开课室的时候关掉风扇电灯或是空调

你在剁手付款之前问自己一句

“我真的需要它吗”

你在搓洗手液的时候决定先把水龙头关上

你,就已经跨出了那了不起的第一步

走吧,一起做个有意识的生活者

安抚偶尔浮躁的心,慢下追逐的脚步

了解并感受生活中的环保细节

选择“跨出那一步”来奖励自己

毕竟

知行合一的感觉真的很棒


图片
图片

扫描二维码下载阅读 New Tool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原文转自:公众号“青萤行动”
作者:李俊杰

图片

END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