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是中日登山队梅里雪山登山活动30周年,2021年1月则是梅里雪山山难30周年,《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简体中文版出版,是对此事件的纪念,也是对相关事件人的一个告慰。
作者小林尚礼是罹难登山队员的队友、第三支中日登山队的一员和遗体遗物收集责任人,他以亲历者的视角,详细描述了登山活动及遗物收集的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灾难,一场长达三十年的寻找,凝成一本平实细腻的文字,令人动容。
在跨越多年的搜寻中,他从傲慢的外来登山者,逐渐转变成为神山的守护者,一位自然主题的摄影师和作家。而雪山之残酷与神圣,自然对其心灵和生活的荡涤,也同样荡涤每一个热爱雪山的灵魂。

《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
作者:[日] 小林尚礼 著 , 乐府文化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1-05
ISBN:9787559648426
定价:88.00
本周三开始至下周二(本周六和周日停更两天),我们将连载《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书中的5篇文摘。今天是第一期!同时,我们在文末准备了5本价值88元的本书作为本期互动的好礼相赠。如果您想直接购买本书,不妨点击下方小程序的购买按钮直接购买哦~~

“(1月3日)22点左右的通信之后,基地营和三号营地之间再未能取得联络。基地营和德钦县之间的无线通信正常,但和三号营地始终无法取得联系。三号营地的无线对讲机是按人手一部配备的。基地营现在请求北京方面的支援。”
收到报告后的当天下午5点左右,学士山岳会召开了紧急会议,明确了以下认识:
“根据目前为止的信息,可以肯定的只有‘基地营和三号营地之间无法取得联络’。全员遇难、无线对讲机故障等多种可能性都可能会导致无线通信的中断,因此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尚无法判明失联原因。”
1月6日,中国登山协会发来后续通报:“截至5日17时,基地营多次发起与三号营地的通信请求,均无应答。5日16时天气开始恶化,海拔在三号营地以上的地区有降雪。北京中国登山协会方面已派出配备登山和防寒装备的六人小组,乘坐10时的航班飞往昆明。抵达昆明后会立即驱车前往德钦,参加救援活动。”当天,日本方面也开始了派遣救援队的准备工作,并于当晚召集了联合登山队的十一位日籍队员家属,首次向他们通报了目前登山队失联的消息,家属们开始了悲凄之中无奈的等待。
与此同时,留守在基地营的中国登山队员们开始往一号营地(C1)运送救援装备。
当时,作为京都大学山岳部1成员的我,刚完成了年末的冬季登山计划,正在老家过新年。1月6日回到京都后,才听说了登山队失去联络的坏消息。梅里雪山登山队成员中有我的同级同学和学长。当时的我对此事想得很简单,只觉得他们不久就会安然归来,根本就没有料想到那个最坏的可能性。1月7日,基地营发生雪崩的危险增大,同时由于人员不足,救援行动决定暂缓。1月8日,有报纸以大幅版面登出了“京都大学登山队失去联络”的新闻。其他电视台、报纸等媒体也相继开始了报道,关于登山队的新闻连日不绝,学士山岳会的事务局也进入了24小时全天候工作模式。1月9日,出于航空拍摄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侦察机从北京出发至现场上空勘察,但是因为三号营地上空云层过厚,未能即时获得有效信息。为了确保天气转晴后能够及时进行空中拍摄,飞机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起飞。是夜,三天前从北京出发的救援队一行四人抵达基地营。
京都。日本方面准备派遣救援队,山岳部现役队员为主的相关人员开始进行物资运输和打包工作,我也为食品采购忙前忙后。
1月12日,西藏登山队发表派遣救援队的声明,由六人组成的救援小组从拉萨出发。
1月13日,日本救援队从京都出发。
以北京救援队为核心成员的救援人员,从基地营(海拔3500米)出发,攀登到了3900米的高度。原登山队架设的路绳已全部被雪掩埋,只能另辟新的攀登路线。
1月14日,基地营的北京救援队继续攀登到海拔4100米。但是因为现场持续的恶劣天气,发生雪崩的概率过高,救援活动再次遇阻。在日本的我们每天都在急切地收听来自现场的报道,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此次事件的严重性。但作为留守人员,能做的也只有等待而已。当每一天的黄昏到来之时,想到事态没有出现任何进展,人们愈发灰心丧气,不安的感觉也如积雪般层层堆积。媒体针对登山队员家属的采访越来越多,而且很多报道都在暗示登山队遇难的可能性。
1月17日,西藏救援队抵达基地营。救援工作得到了强力增援,山上的路线架设工作也加快了。北京救援队前往梅里雪山东面的明永冰川,三号营地已经遥遥在望。是日,伊拉克海湾战争爆发,关于梅里雪山的新闻不再受大众瞩目。
1月18日,西藏救援队到达海拔4500米的一号营地,在1.5米厚的积雪下面发现了四顶帐篷。
1月20日,西藏救援队在持续降雪的天气里,在没胸深的积雪中边开路边前进,艰难抵达海拔5300米的二号营地(C2)附近的山坳。虽然队员们做了很多努力,希望挖掘出积雪下的帐篷,但挖了2米仍没有任何发现(从之后发现的笔记本内容来看,当时二号营地确实没有留下队员的帐篷)。日本救援队一行八人抵达基地营。
从二号营地眺望梅里雪山封顶(摄影:遇难登山队员)
1月21日,因为降雪,救援工作暂停。一号营地又有60厘米的新降雪。
1月22日,在二号营地附近听到情况未明的雪崩声,因为一号营地的降雪厚度已经达到1米,随时有发生雪崩的危险,所以在短时间内已没有前往峰顶的可能性。西藏救援队的所有成员撤回了基地营。
北京救援队从明永冰川一侧攀登,到达海拔4400米处,观察三号营地的情况。虽然在三号营地的原址观察不到任何东西,但从右上方山坡的迹象来看可确认该处曾发生雪崩。日本救援队从基地营往一号营地运送物资。
1月23日,因为恶劣天气持续,基地营的救援队行动暂缓。
1月24日,恶劣天气仍然在持续,当天亦未能开展救援行动。鉴于连日来的天气状况,救援队决定退回德钦休整。
1月25日,这是登山队十七人失去联络后的第二十二天,一直以来担心的事情终于变成了现实。因为在持续降雪的情况下,发生二次雪崩的危险性极大,所以救援行动决定终止。日本海外登山史上最大的山难,就此成为定局。
参拜飞来寺慰灵碑的日方遗属们(2000年)
京都大学学士山岳会最初制订攀登梅里雪山的计划,是在1980年。但当时因该计划未被中国方面接纳而搁置。
在那之后,京都大学探检部的广濑显等人就一直倾心于梅里雪山,他们从1984年就开始着手具体行动,直到1988年才终于取得了中日合作登山队的登山许可。实施计划的主体是山岳部前成员占多数的学士山岳会。在获得许可的当年秋天,中日合作登山队即派出先遣队,将梅里雪山东北侧的斯农冰川选作登山路径,并在次年即1989年派遣了第一支登山队。但这支登山队遭遇恶劣天气,加之冰川险峻,只得无功而返。同年,由学者和摄影摄像团队组成的科考队也对该地进行了考察。1990年春,新一轮登山考察开始,并发现了梅里雪山南侧雨崩冰川的新路线。同年初冬时节,第二支登山队正式向梅里雪山出发——遭遇山难的正是这支登山队。
1990年11月,在众亲友的送别中,第二支登山队的三名先遣人员从神户出发。那一天码头和轮船之间拉起无数条彩带,手执彩带的人群中就有面带羞涩微笑的笹仓。当时的他,正在为自己的首次海外登山之行兴奋不已。
三周之后,核心队伍的八名队员也出发了。大部分队员都是山岳部的前辈学长,其中有我曾与之愉快合作过的登山伙伴儿玉裕介,还有第四次踏上梅里之行的广濑显。
梅里雪山山难纪念碑
“中日联合梅里雪山第二支学术登山队”山难的遇难人员名单如下——

活动参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