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放下“有用”之心,尝试去与自然深度连结吧

2020-11-12

图片

图片

怀抱“无用”之心


欣赏自然之美




图片

1853年6月17日,亨利·梭罗在他的日记里写着:“如果有人在半生的时间因为喜爱而在森林里散步的话,他是个懒人;但是只要他花一天功夫做个投机粉丝,砍伐树木,他便是个勤奋进取的人,可以及早铲平林地。”


当时,梭罗痛心于伐木者对瓦尔登树林的砍伐。这些人将森林看作”不可动用的金钱”,不曾真正对自然本身有过兴趣,他们总想从自然中攫取更多的利益。


如今再读这一段,依然令人警醒。因为这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一直都存在。


图片

博物学家蒂尔在《美国山川风物四记》之《秋野拾零》中曾经记录了一片令人往的美丽燕云:


“在一片广阔的空地上,燕子蔚然成云,栩栩如生,广达数亩,不断地翻滚移动,时而此,时而彼,形态千变万化,一会儿向这边盘旋,一会儿又向那边纷飞,就像随风飘荡的烟云。这片燕云蓦地向上飞升,地又向下降;一会儿舒展,一忽儿卷叠;有时浓得化不开,有时则稀薄如整齐;偶尔低低掠过地面,突然又会一飞冲天,被龙卷风卷走一般。”


可是,这些美丽的燕子,有一个时期在纽约市场上是当食物卖的。因为这是有利可图的。


为了从自然中攫取金钱,鸟类在这些人眼中不过是一堆“金钱数字”而已。


费拉隆岛,多少个世纪以来都是海鸟的栖息地。不到一百年前,做蛋类贩卖生意的人偷走了上千万的鸟蛋去供应旧金山市场,那些淘金者以一个蛋一美元购买。据估计,在未被禁止前,费拉隆区域已有一千二百万打的蛋被偷运出去。


还有对人类友善温顺的海獭,来因为有一身“价值昂贵”的皮毛,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不停地被猎杀,往往是不分老幼一概猎杀。直到1911年,海獭面临绝种危机,各国才签订一项国际公约予以保护。而此时为时已晚。蒂尔在书中地写道,在过后的二十五年里,不曾有人看到半只海獭在加州海岸出没过,直到一九三八年后,才能偶尔看到它们的身影。


自然界的肉食动物绝不会杀尽所有的弱小食粮,自然界的寄生动物也绝不会毁尽所有的寄主。但那些掠夺者代表着自然界中一种新的肉食者和寄生者,只要“有用”,就能将他们的杀戮之心,催化成燎原之火。


知道戈壁棕熊吗?世界上唯一能完全生活在沙漠里的熊,全世界也不足40头,人工饲养的更是一头都没有。


图片
一只被关在缅北野味店笼子里的穿山甲,鼻子已经被铁皮磨破。摄影/赵大明    

还记得年初又上了热搜的穿山甲吗,地球上唯一仅存的带鳞哺乳动物,被猎奇野味的饕餮客们送上了餐桌,还有从种群数量众多被吃到与大熊猫同级的黄胸鹀……


在这条长长的名单上,无论是鸟类中的大量雀类、鸫类,还是药剂下毒杀而亡的雁鸭天鹅,更不用说涵盖刺猬、竹鼠、豪猪、果子狸、小麂等各个门类的野生哺乳动物,以及常常直接被人们所忽略的蛙类、蛇类……都逃不过被交易的命运。


《科学》2019年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地球上至少有五分之一的脊椎动物在野生动物市场上被买卖。这其中的交易额甚至可能比先前的记录高出了40%~60%。至少有8775个物种,可能很快会灭绝。他们或被吃掉,或被剥皮拆骨,制作成高档皮草,名贵药材,收藏的标本……


利益总是让人心堕落的第一推手。


图片

梭罗将大自然说成一本书,这本书中有许多的页数都已经被人撕破了。所有过去曾经存在的东西,也是如此。若不好好保护,美丽的事物一经消逝永不回头。


值得庆幸的是,除了这些将自然生物以利益来衡量的人,还有着更多抱着“无用”之心与自然联结的人。他们不在乎走得多远,也不在乎走得多快,只在乎他能看到多少东西。更深一层说,不光是他能够看到多少东西,还要看他能够欣赏到多少东西,感受到多少东西。”


以自然作家为人生志向的蒂尔,将十几年的时间倾注于自然观察和体验之中,然后将这些宝贵的感受书写成《美国山川风物四记》。除了一路所见的自然风貌外,他也提及了旅途中遇到的,那些对自然本身有着浓厚兴趣的人:


以观鸟为终身乐趣的雷蒙德,从小就观察鸟类,对他而言,没有鸟的地方就是地狱。


图片

北京某湿地,多种禽类正在畅游。摄影/柠檬


能描绘出不同禽鸟鸣唱歌声的业余博物学家纳托尔,沿着五大湖漫游,在荒无人烟的地方采集了不少新的,不为人知的植物种类。在没有科学家到过的乡野里,他漫游了十六个月,走了五千英里,发现了诸多新的事物。


还有以观星为乐的佩尔蒂埃,他就在自家的田里观望星空。三十六年间,每个清朗的夜晚,他平均观看至少一个小时。他每年花在望远镜上的观测时间,是不停地,全神贯注达二百二十五天以上。也正因为这样的投入,他获得了美国其他业余天文学家望尘莫及的成绩,发现了十一颗彗星。


还有塞弗雷德,为了观察岩兔群,宁愿生活在海拔八千英尺的荒废木屋中。


………………


图片


“有用”或是“无用”并不在他们考量之中,只是单纯的热爱与喜欢自然。无论结果如何,仅仅在过程中,就已经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与满足。


这也正如我们阅读本书的体验一般。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过候鸟群徙的四条飞行大道,越过大草原的秋天、洛基山的高地秋天、盐原地带的秋天、还有西北雨林的秋天……游走在美国北部二十六州之中,看到秋季的千种情调,万种风姿,感受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有的北美秋日慢游。仅仅是阅读的过程中,就已经收获了不一般的愉悦体验。


图片

秋天,北京地坛挂在树梢的柿子。摄影/北艾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本无用之书,不能带来任何利益。但是,这本书最珍贵之处,在于从作者和他的朋友们身上看到,什么才是欣赏自然的最佳方式。他们从不以人类社会的功利之心衡量自然,而是始终以纯粹好奇心,去拥抱自然给予的美好瞬间。


温暖舒适的初秋阳光之下,他在三十八号公路,偶遇麝鼠一家子:


“路上的每个水塘都有麝鼠。它们从洞里出来,像小猫般在阳光下酣睡。它们一家五口依偎在屋顶上呈一团棕色。那屋离我们不到三十英尺远。它们对我们毫不在意,当我们拿望远镜看时,有只抬起头来大大打了个何倩,又睡着了,另一只醒了一会儿,猛搔一下它前腿的后侧,有两只伸伸懒腰,爬下来,滑入池里游了一大圈,才湿淋淋地爬上岸,蜷缩在长着黄色野菜的土墩上,阳光照射着,发亮、光滑的褐色吸猫有些很快就干了,又变成毛茸茸的样子。”


小比格霍恩河谷里的旷野里,花半天的时间蹲在地上看收获蚁,也显得趣味盎然:


“某种收获蚁到野外去找寻种子时,沿着整齐的小径出发,有时全长有一百英尺或再长些。但是有胡子的工蚁一离窝就三开,它们向四面八方扩散,进入远处的田野……我们看见从土墩冒出来的某些蚂蚁口里衔着薄纸般的皮荚。这些东西从窝中的种子上被剥下来,然后送到清理干净的园地外围的山丘去……”


图片

就连那些令人讨厌的蚊蚋声,也隐喻着秋日的丰饶:


“摇蚊那种美好尖锐的嗡嗡声,一英里又一英里地陪伴着我们。这声音是这么微小,这么灵妙优美,我想必须放大一千倍才勉强听得见。这薄弱、钢坚的声音围绕着每个池塘,沿着所有的堤岸传开,诉说自然的丰饶。此地自然的丰饶在这么小生物的鸣叫中已达到其秋日的巅峰。”


还有风滚草,落日、穴居猫头鹰、荒原老鼠、鼠兔……


自然的价值远远不止于可计量的经济价值,这些美好瞬间和不可复制的个体体验,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长久的收获。即使是经济萧条,物价波动,也不会影响我们去体验、去感受。它是我们的精神储蓄,在我们感觉贫乏时,随时可以提取出来享用。


克里希那穆提说:我觉得有件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没有任何动机的热情。


放下“有用”的枷锁,放下以人类为中心的傲慢,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平等的共同体,怀抱一颗“无用”之心来欣赏自然的美好吧。

图片

《秋野拾零》


图片
图片


书籍简介

《美国山川风物四记》是美国博物学家艾温·威·蒂尔博物巨著,这套书包含《春满北国》《夏游记趣》《秋野拾零》《冬日漫游》四册。作者历时十五年,行程七万六千英里,记录了北美大陆的自然风貌,是上个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文献之一。书中凝聚了他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索。在第三本《秋野拾零》中,蒂尔夫妇从科德角横越美国大陆,直达雷斯岬,为我们展示了秋潮漫卷下的美国北部不同地貌的秋日风光。

文:fang
编辑:北艾

图片

图片

  感谢“自然说”读书会特别支持:

图片